那一年的高考,姚偉落榜了,結局是預料之中的,但失敗卻讓他不甘心!
高考的失利,讓姚偉的情緒跌落到了穀底。母親心疼兒子,於是就動員他到省城西安去上一所好的民辦大學,並帶著姚偉聯係了幾所院校。一所名氣很大的學校校長看到姚偉那一疊疊榮譽證書,不僅同意收下這個特殊的學生,而且答應他們母子可以減免學費,為姚偉安排專人照顧生活……
隨著體力的日漸恢複,倔強而又不服輸的那股牛勁兒也在姚偉的身上複蘇:要上就要堂堂正正地考上大學,別人行,我也行!謝絕了母親及他人的好意,姚偉毅然決然地又回到了母校——複讀!
一年後,他經過再次艱苦的高考,最終超出了錄取分數線40分。在有關方麵的多方努力下,姚偉終於考入了西安統計學院(現為西安財經學院)。
“陝西出了個無臂大學生!”1995年10月前後,這個消息像一枚重磅炸彈在國內新聞界“炸”開了:《西安晚報》、《陝西日報》、《北京晚報》、《當代中學生》雜誌、《女友》雜誌、西安電視台、陝西電視台等媒體以及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先後推出了姚偉的事跡報道。
據介紹,當時,像姚偉這樣用腳答卷,考上正規大學的情況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沒想到,一個重度殘疾人,成為了一名有前途的大學生。姚偉深深地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這種樸素真摯的感情使這個在高中二年級就遞交了入黨申請的青年學子暗暗下定決心:絕不辜負組織的培養,一定要努力學習,爭取早日加入黨組織,在黨的熔爐裏鍛煉自己、提高自己。
有了目標,姚偉學習的勁頭更大了。大學裏,姚偉學習更加刻苦努力了。為了消除他的後顧之憂,他一上大學,母親便辭掉了韓城水泥廠辦公室的工作來西安“陪讀”。無疑,全家人生活的重擔都落在了父親一個人的肩上。可是,禍不單行,父親在一次工傷事故中右手也意外致殘了。別說姚偉求學所需的費用沒有著落,就是他們全家人的生活開支也一度中斷,怎麼辦呀?善良的媽媽默默地挑起了生活重擔。每天照顧姚偉走進教室後,她就匆匆趕到學院附近的一家海鮮餐廳洗盤子、打掃衛生來支持兒子上學,姚偉也積極利用課餘時間帶家教補貼家用……西安市殘聯聞訊後,立即與西安城市福利信用社進行了磋商,為姚偉爭取了3萬元無息助學貸款。姚偉把這些錢往銀行裏一存,用利息繼續著自己的學業。
功夫不負苦心人。由於姚偉平時的努力就比其他同學多好幾倍,所以他各科的學習成績在全班都名列前茅,並多次被評為“優秀團幹部”、“三好學生”……
在學校裏,姚偉擔任團支部書記,組織了班級的“心連心”文藝晚會,參與組織了學院團委主辦的紀念“一二·九”大型文藝晚會、翠華山郊遊以及大學生和西安市截癱康複病院殘疾朋友的聯歡會,並隨市殘聯殘疾人藝術團進入高校啟動大學生誌願者助殘活動。入校一年後,姚偉由於學習和工作成績突出,他進入了學院團委擔任宣傳委員。同時,姚偉在課餘時間還應邀為西安市和省內的大中專學校、勞教所、監獄作了近百場題為《奮鬥人生,向命運挑戰》的報告,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殘疾人頑強拚搏、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同時,姚偉的事跡也激勵了許多人:一位遠在嶽陽某建築公司打工的女孩仇粟通過《女友》雜誌認識了姚偉,並和他書信往來,在姚偉的鼓勵下,她於1998年考入了湖南師範大學。
有一次,姚偉應邀來到陝西省某監獄,台下幾百名服刑人員鴉雀無聲。聽完姚偉的報告,尤其是當他們看到姚偉用腳夾著毛筆寫下剛勁有力的八個大字“用心改造,回歸社會”時,台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一位因吸毒而墮落的犯人流下了悔恨的淚水。報告會後,勞教人員代表向姚偉敬獻了鮮花,並表示他們一定要珍惜今生,用心改造,早日重新做人……
在組織的培養下,2000年1月,大學四年級的姚偉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甜蜜——幸福的家庭生活
自強不息的頑強拚搏,公益活動的熱心參與,社會愛心的滋養澆灌,使姚偉不僅受到了社會的關注,而且也引起了一位女大學生的默默注視。
“快畢業那年,我被邀請到電視台做一期訪談節目,講述我的求學經曆。節目播出以後,就有一位西安培華學院的女大學生到學校來找我,我和她就這樣認識了。”在以後的日子裏,姚偉講述了他的戀愛故事。
那個主動找他聊天的女孩叫答海花,西安灞橋人,當年她還是培華學院的大一新生,如今在灞橋區的一所學校任教。“怎麼會和姚偉走到一起的呢?”在他們溫暖的小家裏,我們問在一旁忙前忙後端茶倒水的答海花。“開始是好奇,不知道像他這樣的人怎麼生活,帶點兒探秘性地就認識了他,後來就有點兒同情他,覺得他的生活需要有人照顧,就自然地幫上了他。”性格開朗的答海花直率地回答。
那一年元旦,姚偉受答海花邀請到她們學校為班級舉辦的晚會寫毛筆字,結束後,海花送他到車站,車一停,海花第一個衝上去給姚偉占了個座位。“我一下子特別感動,覺得這個女孩兒是能照顧我一輩子的人。”那一幕,是留在姚偉心底最深的感動。
“在生活中,來自異性的鼓勵與同性的鼓勵不同。”姚偉這樣看待這個闖入他殘缺世界的女孩兒,“她善良、直爽,有主見、有責任感!”
盡管沒有來自家庭的反對,但現實的困境也讓他們的愛情遭遇了考驗。“主要是海花的工作問題,如果她在西安找不到一份安定的工作,就意味著我們可能要分手,最起碼也是沒有信心麵對未來的生活。後來,市殘聯領導幫忙想辦法,他們的熱情也堅定了我們在一起的信心。”2003年,海花被安排到灞橋區的一所鄉鎮中學當老師。
在現實生活中,這個由健全人和重殘人演繹的愛情故事,也許是太少見了,身邊的人們也都用心地嗬護他們的生活。那年殘聯分房,按照政策沒有姚偉的名額,但殘聯的領導們商量後把其中一套大房子隔成兩戶,照顧性地分給他們一套住房作為新房。
2004年,姚偉和答海花結婚,2005年助殘日的前一天,他們的女兒出生。“這意味著我的另一個人生起點,有了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感;同時對我也是一個更大的激勵,眾人的關心讓我擁有了事業、愛情和家庭,我更應該努力工作去回報社會。”
一樣帶著感恩的心情工作的還有他的妻子海花。由於距離的間隔,海花帶著孩子在學校生活,到了周末才趕回家安頓丈夫一周的生活。假期的時候,她也會跟隨丈夫參加各種殘疾人的公益活動。為了方便照顧姚偉,2007年在市教育局主要領導的關心下,海花調入了離家很近的一所學校工作。問起和姚偉在一起生活的感受,答海花說:“其實殘疾人的生活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困難,他除了不能幫我抱孩子以外,我們在生活上基本上沒有什麼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