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演唱的《窗外》曾經風靡大江南北,而今,他推出的《來吧》又成為2008年北京殘奧會的主題歌。
一
2006年6月的一天下午,李琛拄著拐杖,小心邁著幼時因病致殘的雙腿,來到中國歌劇舞劇院排練廳,開始為自己創作的2008年殘奧會主題曲《來吧》錄音。在李琛的音樂生涯裏,錄音已不知做過了多少回,但這次同以往不同:幾位我國曆屆殘奧會冠軍得主將親臨現場,擂鼓錄音伴奏。在李琛的安排調度下,不一會兒,兩米多高的巨型中國大鼓矗立起來了,錄音設備也各就各位,專等貴客到來。
第一個走進錄音棚的是首枚殘奧會金牌獲得者平亞麗。1984年6月,平亞麗在美國舉辦的第三屆世界殘疾人奧運會上獲得跳遠金牌,突破了中國殘奧會獎牌的“零紀錄”。這枚金牌比許海峰的奧運射擊金牌早一個月。平大姐是個盲人,她接過別人遞過的鼓槌,慢慢走近大鼓,奮力敲起大鼓,敲得格外有力,直到李琛滿意地喊“停”。擦去額頭上滲出的汗珠,平亞麗對一旁的記者說,她覺得這首歌的感覺不同凡響,因此應邀錄音,希望鼓聲能為歌曲增色添彩,更祝願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健兒賽出好成績。就在這時,獲得過九項殘奧金牌的朱宏豔趕來了,天津殘奧冠軍孫長亭驅車四個多小時,載著另一位殘奧冠軍王芳風塵仆仆趕來了,柔道項目上獲得首枚殘奧金牌的王雲峰在百忙之中從訓練場上趕來了。而五破世界紀錄的孫海濤也從南京打來電話,說他正在為《來吧》敲鼓錄音。經過協同配合,三個城市的運動員,在兩個場地、同一時間完成了錄音工作。
看著大家如此鼎力相助,李琛很感動,本來他想拉著大鼓登門去請冠軍們錄音,沒想到竟會這樣順利。為什麼為一首歌曲錄音一定要請這些殘奧會冠軍配合呢?話得從頭說起了。
在2004年,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任命,李琛成為中國殘奧會愛心大使。擔任愛心大使後,李琛漸漸發覺,公眾對2008年北京殘奧會的了解遠遠低於同年舉行的夏季奧運會,甚至是很陌生。為此,他隻要一有機會就向別人宣傳:北京不但要舉辦奧運會,還要舉辦殘奧會。而作為一個歌手,李琛覺得打動人心的音樂最具有說服力,於是2005年下半年起,他開始創作歌曲《來吧》,自己寫詞、演唱,請別人譜曲。為了能讓這首歌成為2008年北京殘奧會主題曲,李琛反複進行了修改,決定在背景音樂中加入中國大鼓的聲音,因為這種聲音最具中國特色,有著說不出的曆史厚重感。他又想到,如果鼓聲由殘奧冠軍敲出,就會有更深的奧林匹克精神內涵,更能體現殘疾人前進不息的精神。於是,李琛四處聯係。幾經努力,便有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如今,《來吧》詞已寫就,曲也配完,並錄音合成,麵向大眾推出了。看著其中的每一句歌詞:“汗水伴著淚水落下,我們都來不及去擦,奧林匹克風已吹幹它……”李琛的思緒飛回到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飛回到汗水伴著淚水成長的道路,飛回到要像正常人那樣生活著的奮鬥曆程……
二
李琛出生於陝西一個貧困的山村,3歲那年,一場災難降臨到他頭上:因患小兒麻痹症,雙腿不能再站立行走了。為了治病,外婆賣掉五間瓦房籌集藥費,母親抱著小李琛四處求醫,但始終沒能讓他重新站起來。李琛8歲那年,母親再也無法忍受丈夫對殘疾兒子的虐待而選擇了離婚,獨自帶著李琛返回老家西安。
雙腿殘疾,讓小李琛備嚐常人難以體會的痛苦,這些對一個天真的孩子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好媽媽李運惠。為了治病,媽媽帶著李琛嚐試了幾乎所有的治療辦法。電療、埋線、點割……所謂點割,就是用刀片在身上割一個5毫米的口子,再塗抹藥物。一次次,李琛趴在媽媽的懷裏,痛得發抖,媽媽緊緊抱著他瘦弱的身體,含著眼淚卻語氣平和地拿著糖鼓勵:“人家娃在跑,你也能的!”李琛母子住在西安的一幢老式筒子樓裏,用樓道裏的公用廚房做飯。一天,媽媽做好飯,端著已經炒好的菜回到屋內,卻見李琛趴在那裏夠台燈的電線,拿著把鐵剪刀就要剪。媽媽趕忙跑上去一把奪下剪刀,喊道:“二杆子!你幹啥!你這麼多年都過來了,咱命不好,可你不活媽也不想活了!”
母子連心,媽媽又怎麼不知道李琛吃的苦、遭的欺負呢?村裏有很多壞孩子喜歡欺負李琛,那時常會跑來一兩個善良的孩子,告訴他媽媽說李琛在哪裏被欺負了,母親趕緊跑去救李琛。一次,幾個壞孩子把李琛埋在了沙堆裏,還拿走了他的拐杖,媽媽趕去挖出了李琛,挨家挨戶去討回拐杖。晚上回到家,媽媽忍著憤怒的眼淚,告訴李琛:“以後不要跟壞孩子一起玩了,咱得保護自己,避著他們吧,咱找好娃娃玩。”然後把每個幫助過母子倆的好心人的名字告訴李琛,讓李琛記住每個名字、記住善與惡。
雖然生活萬般苦難,卻不能磨滅媽媽對生活的憧憬,她文體活動樣樣擅長,自然希望兒子也能熱愛生活,希望用這些愛好點燃兒子生活的激情,用愛好填充兒子的時間,讓他沒有時間想那些欺辱與歧視。於是,每天晚上李琛做完了作業,媽媽也忙完了一天的家務後,母子倆聚在燈下,開始了短暫溫馨的家庭晚會。媽媽拿出幾十年前的舊口琴,吹口琴給李琛聽。
媽媽曾用十年的時間想讓李琛站起來,卻沒有成功。現在,她要努力讓李琛的精神站起來,有能力去生存,勇敢地生存!正是這偉大、無私的母愛,讓李琛一次次堅定了信念:不要因為殘疾,就放棄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正常人可以得到的,自己通過努力,也能獲得。
上了中學的李琛學習成績優異,畢業以後,還練起了射擊,據說這也是由於媽媽的遺傳。媽媽是為了讓李琛能有一個強健的身體才督促他參加射擊隊的,開始的訓練主要集中在力量和基本功的練習上。一天,李琛抱著槍和子彈回家,興奮地告訴媽媽他被選中參加比賽,可以進行實彈練習了。媽媽也是欣喜異常,娘兒倆一高興,拿著槍彈來到了學校後麵的操場練起了打靶。結果,李琛槍法精準,媽媽居然也是彈無虛發,驚得李琛合不攏嘴:“媽,你原來也練過啊!”媽媽橫了李琛一眼:“你媽的老功夫看來還行!”那天,操場的上空飄蕩著母子倆爽朗的笑聲,原來媽媽曾經是學校基幹民兵,正經的射擊好手呢。後來李琛竟一路打到全國比賽的冠軍,常常到全國各地參加比賽。
1985年,李琛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西安中國畫院。但從小喜歡唱歌的李琛並不安分,上大學時先後去學吉他、學唱歌。最初時,李琛根本不敢在人前唱歌,自小以來的自卑感一直像幽靈一樣在他心頭徘徊不去,隻能在家關著門唱,生怕別人知道自己在唱歌。慢慢地,李琛敢在班裏唱了。隨著別人對他歌聲的肯定,李琛終於在19歲那年,報名參加了西安市首屆吉他彈唱大獎賽。第一次上台,李琛的緊張可想而知。現在李琛還能回憶起當時自己在台上的窘相,臉色煞白,幸好手裏還有把吉他可做依靠,要不然手都不知該往哪裏放了。但正是那次從開始到結束都令李琛緊張無比的比賽,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在比賽中他獲得了一等獎。
天資聰慧加上勤奮刻苦,李琛很快脫穎而出,先後獲得陝西省“如意電視杯”卡拉OK大獎賽特別獎、陝西省“最佳男歌手”稱號。
1992年,李琛在北京獲得全國首屆殘疾人《中華曲庫》歌曲電視大賽通俗唱法一等獎時,一位評委老師專門跑到後台,對他說:“你的條件不錯,可以考慮來北京發展,有什麼困難來找我。”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李琛。回到西安,李琛前思後想,決心扔掉畫院的鐵飯碗,到首都闖天下。當時北京的歌手已達數萬之多,一個雙腿殘疾的人能夠生存嗎?一時間惡意的嘲諷、善意的規勸充斥周圍,這下可把媽媽急壞了,她拿著李琛第一天上班時自己親手縫製的裝碗筷的布包,勸李琛:“你何必呢?當初選這個工作一是離家近,也不費太多體力,又穩定。媽也能天天看著你,照顧你,給你送飯洗衣啊。”兒子要出去追逐夢想,去闖蕩是好事,在媽媽眼中,兒子身體殘疾,能過上平安的生活,比一切都更重要。但看著兒子要放飛理想,媽媽又能說什麼呢?她心裏很矛盾,但也是很高興的,看著兒子成為一個男子漢,要闖蕩這個世界了,這不正應了那句話:好男兒誌在四方啊!
於是,在媽媽的鼓勵下,李琛架著雙拐、揣著800元錢毅然北上,頗有些“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悲壯。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說,在北京求得一立身之地實在太難了。剛來北京,李琛在一位老師家住了一個月,然後又在一位部隊的老鄉處住了三個月,後來就是一會兒住這個小巷,一會兒住那個地下室,居無定所。有時沒地方住,就到車站過夜,好幾次被車站工作人員當做要飯的趕出來。他窮得連公用電話都打不起,但他如果不主動打電話聯係別人,誰也找不到他。他生怕哪個演唱會或什麼活動錯過了,因此每隔幾天就溜到一個單位辦公樓的過道打不花錢的電話。在歌廳唱歌,一天掙二三十元,除去房租,隻夠頓頓吃碗麵或者買張大餅就開水。冬天,每晚回到住所,腿凍得黑青,像冰塊一樣涼。歌廳都“喜新厭舊”,沒有一處唱過一個月以上的。那時,他最緊張的就是聽到這樣的話:“李琛,來結賬。”這就預示著他又失業了,又得退掉租來的房子,又要懷揣著北京市地圖逐條街地尋覓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