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夢想的人——孫輝民的“守持”與“潤衡”(1 / 3)

一名網絡奇才,一位商界精英,為了開拓一條高質量的殘疾人就業之路,他身先士卒,奮勇拚搏,拄著拐杖揮灑生命的輝煌。人們稱讚他是一個放飛夢想的人、一個圓夢的人、一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人。

1992年,孫輝民作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他要辭職下海了!辭職下海的人多了去了,為什麼獨獨孫輝民的決定引起如此的軒然大波呢?這得先說說孫輝民其人。他是殘疾人,是一個需要拐杖的支撐才能行走的人。而他就職的單位是中國航空計算機研究所——國家一級科研所。他是所裏的研究員兼軟件課題組組長。

當初單位對孫輝民可是破格錄用、破格提拔。不僅在工作上委以重任,在生活上也處處關照,解決了他的身份問題、夫妻兩地分居問題和住房問題。如此優越的環境、優厚的待遇,是多數人求之不得的,孫輝民為什麼要棄之而去呢?要知道他可是辭職,不是停薪留職。足以見他當時的果斷與決絕。斬斷退路,去奔赴一個無法預測、難以把握的未來,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孫輝民說這一切隻是緣起於一次偶然結識的幾個殘疾人。這幾個人都有學識、有抱負,就是因為身體條件所限,工作無門,壯誌難酬。心情的苦悶和沮喪可想而知。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孫輝民,他想自己雖然一路暢通地進入高科技領域,找到了施展才華的平台,可是還有那麼多的殘疾人遊離於主流社會之外,讓他感到惋惜,感到痛心。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決心憑自己的智慧和實力為殘疾人就業開辟一條新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殘疾人俱歡顏”,懷著這樣一個夢想,孫輝民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這一年孫輝民剛剛30歲。許多人暗暗為他擔心:他能行嗎?是的,他能行嗎?在這裏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孫輝民走過的路。

孫輝民出生於1962年,8個月的時候,一場疾病使他右腿致殘,從此成為一個離不開拐杖的人。但是他自幼聰明過人,上學時學習成績一直遙遙領先。1978年他初中畢業,那是恢複高考後的第二年,學校推薦了30名初中畢業生參加高考,謂之“拔青苗”,孫輝民名列其中。後來這30名考生中有3人上線,當中就有孫輝民。但是他沒有被錄取。他說一是體檢不合格,二是成績也不太理想,畢竟隻是個初中生嘛。1980年孫輝民高中畢業了,再次參加高考,這一次他已經儲存了足夠的知識能量,胸有成竹,勝券在握。果然,他的成績高出錄取線100多分,上了當年清華的錄取線。然而他依然落榜了,還是因為身體的原因。當時有一所大學看中了他的成績,願意破格錄取,可是在招生辦那裏卡了殼,提不出檔案,以致無法成行。這時候廣播電視大學很看好孫輝民,免試錄取了他。孫輝民說,電大在生源上水平相對差一點兒,師資力量可一點兒不差,授課的都是名冠一時的學者和教授。他上的第一節課就是華羅庚講授的。孫輝民的自覺程度和自律意識一向很強,電大比較寬鬆的教學環境和管理辦法很適合他,他在這裏如魚得水。有一次他去上課時遲到了,怕打攪了別人就沒有進教室,隨便坐到相鄰的一間教室裏了,上課時發現這裏講授的是大三的課程,他認真聽了,感覺還行,完全聽得懂。由此意識到自己其實可以同時修兩個年級的課程而並不費力。他這樣做了,堅持下來了,果然事半功倍,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三年的學分。1982年春季,孫輝民畢業了,並且是電大創辦以來成績最優秀的畢業生。

畢業後的孫輝民又麵臨就業的難題,無奈之下,父親就去找自己的單位尋求幫助,單位領導很體諒員工的難處,把孫輝民安排到航空計算機研究所的勞動服務公司,做財務工作。孫輝民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對這個專業無比熱愛,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財務室的工作很難發揮他的專長,隻好再次要求單位看能不能安排到實驗室工作,這個要求很快也得到了滿足。看來研究所的有關領導的確慧眼識珠。雖然隻是個臨時工,每天隻有一塊錢的工資,孫輝民已經很滿意了,隻要能幹自己喜歡的工作,收入多少問題不大。當時實驗室裏恰好有一份英文資料需要翻譯,苦於無人能夠勝任,孫輝民便毛遂自薦,把這件差事攬了下來。他埋頭苦幹,夜以繼日,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譯出了這份十幾萬字的科技資料。初試牛刀便鋒芒畢現,頓時讓所裏的同事和領導刮目相看。當即破格使用,委以重任,把1982年分配來的恢複高考後的第一批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交給孫輝民,讓他來做指導老師。他的待遇也調整為大專生的待遇。短短六個月的時間,孫輝民就完成了從臨時工到科研人員的蛻變。

1983年7月,西安航空計算機研究所在深圳搞了一個對外開放的窗口,承接了我國第一批出口軟件任務,單位把這一重任交給了年僅21歲的孫輝民。從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單位領導的知人善任和膽識。在全英文環境條件下,他以過人的聰明才智和超常的毅力圓滿完成了這一至今還令人望而生畏的設計任務,創彙121萬元港幣。

1984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到深圳,一共視察了三個地方:一是國貿大廈,二是漁民村,三就是航機所。鄧小平那時候就高瞻遠矚地指出,電腦要從娃娃抓起,要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同時接見了包括孫輝民在內的一批中青年科研人員。偉人和孫輝民握手的照片刊登在各種報紙雜誌上,孫輝民的名字一時廣為人知。22歲的他成為這個領域裏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眾人關注的目光裏,孫輝民一步步向上攀登。1985年他主持完成了“Z800反編彙係統”,獲航空計算機研究所科技進步獎。1986年,西安郵電十所開發有關電話程序的項目,用計算機來處理更為便捷,當時十所精通計算機的人不多,所裏的總工程師、一位早年留蘇的專家專程到深圳去請孫輝民來主持攻關。就這樣孫輝民被借調到十所工作。因為任務重時間緊,他幹脆就住在實驗室裏,日夜兼程,僅用了半年時間就主持完成了“萬門局縱橫製自動電話交換機的電子化改造”項目,榮獲郵電科學院嘉獎。項目完成後,十所舍不得放孫輝民走,再三挽留,他自己也很喜歡這裏的工作,因為和自己的專業更對口一些。但他還是回到了原單位,原因是鄧小平主席接見以後各方麵的反響比較大,政府有關部門專門給了孫輝民一個幹部指標,這個指標當然是下發給原單位的,他得回去完成自己身份的轉變。1987年他又榮獲航空航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那時正是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開始,來華投資的外商很多,可是我們當時的電子通訊係統非常落後,很難和國際市場接軌,這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投資熱情和投資效果。為了盡快改變這種局麵,國家經貿委就把這個課題交給了航空計算機研究所。1987年,由孫輝民主持開發的“微機遠程通訊係統”獲得成功。1988年該項目成果在國家經貿委係統的600家大中型骨幹企業中全麵推廣。他因此被授予金質獎章和198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在科技研發成果不斷推出的同時,他還不忘總結經驗,把實踐上升為理論,在國家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三篇很有分量的論文。就這樣,十年來孫輝民已經在這個領域裏留下了一連串閃光的足跡。成為一名舉足輕重的青年計算機軟件專家。

就在孫輝民的事業不斷上升的時候,他卻毅然決然地辭職“下海”了。

一個殘疾人,脫離了“國有”這個巨大的保護傘和利益鏈,要單槍匹馬地自己創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有的職能部門平時總是說非常支持殘疾人創業,事到臨頭真要他們出麵解決問題的時候,態度就有點兒曖昧,腳步就有點兒遲緩。說白了就是隻能給道義上的支持,不能給實質性的幫助。孫輝民上上下下地跑了許多個部門,終於和幾個同仁湊足了30萬元的啟動資金,成立了西安新航電子科技公司。在成立的過程中,新城區民政局給予了很大支持,以5萬元人民幣參股,讓孫輝民心存感激,一直念念不忘。

新航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開發財務軟件和管理軟件。1993年開發的“中央國家機關房地產管理信息係統”先後形成四個版本,在國務院直屬的80多個部委獲全麵推廣。這對一個成立不久的民營企業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成功。1994年,深圳同仁會計事務所在用了新航的軟件後很看好孫輝民,竭力邀請他去深圳發展。經過一番考察和深思熟慮,孫輝民決定主力南移,來到深圳,創辦了潤衡軟件科技有限公司。為什麼給公司取名“潤衡”呢?孫輝民說,潤者,利潤、潤澤;衡者,持久、公平,還是古代的計量工具。這個名字特別受到財務軟件用戶的青睞。在深圳這片熱土上,潤衡的事業蒸蒸日上,規模不斷擴大,1997年創辦北京公司,2000年創辦上海公司,接著是廣州、福建、湖北,至今共擁有6家全資子公司和100多家代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