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DCIM的意見領袖?
見地
作者:李奕
在“軟件定義”熱潮風行的今天,軟件向傳統IT基礎設施的滲透趨勢不言而喻。在數據中心領域,包括風、火、水、電、空間等在內的物理基礎設施不可或缺,而DCIM(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正是將之與IT基礎設施管理融為一體的一個概念。
機房動力環境與IT原本是涇渭分明的兩個概念,是DCIM讓二者產生了交集。它使得機房動力環境能夠實時動態地與IT設備的運行數據相結合,從而提升數據中心的運行效率和能效水平。在數據中心規模不斷膨脹、快速成長的時代,一體化集中式管理平台不僅是一種新興的技術手段,更代表著一種先進的管理思維。
不過在目前看來,DCIM似乎隻是“看上去很美”。一方麵,數據中心領域中已經存在的繁雜的基礎設施和管理平台為DCIM“一統江湖”帶來了技術上的挑戰。另一方麵,誰能為DCIM“埋單”?這個問題無疑更加現實。
就是在這樣一個前沿但目前仍然不溫不火的市場,DCIM的創新看似陷入了“創新者的窘境”。不過,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必須經曆的階段。這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市場問題和管理思維問題。積極的一方麵是,市場中的技術主導廠商已經展現出“一統江湖”的勃勃野心,例如英特爾一直力推DCIM,將其Node Manager技術授權給多家廠商,一些傳統的機房動力環境管理廠商也各自推出相關的解決方案。而就在最近,施耐德正式發布了集成服務器訪問功能的DCIM解決方案,無需額外硬件支持即可實現服務器的遠程訪問。擁有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和相關技術實力的互聯網公司甚至自己開發DCIM軟件,例如Facebook。可以看出,DCIM的技術演進正行駛在快車道上。
根據Gartner估計,DCIM當前的市場規模為4.5億美元,到2016年有望增長至17億美元。雖然這一數字的數量級談不上誘人,但可以預見,DCIM產品的滲透率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大量運營商、雲服務供應商等都有可能成為潛在客戶。
DCIM帶來的是數據中心信息的公開、透明和可視化,它並不是一個彌補漏洞的問題,而是一個從全局高度統籌數據中心規劃的問題。這其中,市場教育、技術手段、管理思維三者缺一不可。站在用戶的角度,他們需要的或許是一個“敢於吃螃蟹的”鮮活案例,或許是管理思維的轉變,也有可能是一紙有說服力的KPI指標。毫無疑問,DCIM市場需要意見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