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橋頭又夕陽,
畫橈小泊競飛觴。
賣花聲向橋邊過,
時有風來送晚香。
明清以來的蘇商,不僅包括投資規模大的坐商或百年老字號,也包括那些整日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販們,他們是蘇商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他們來源於蘇州的市民階層,為蘇商與百姓之間架起了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梁。所以蘇商文化便是整個江蘇文化的縮影,蘇商是文化營商。
玄妙觀在早年間,曾經擺滿了各種小吃攤點,簡直成了蘇州小吃的中心市場。隻要是在蘇州小巷裏叫賣的小吃,玄妙觀裏都能看到。如鴨血湯、小餛飩、豆腐花等,種類繁多,而且價格也十分便宜。老一輩蘇州人,是聽著小巷裏“篤、篤、篤,篤篤篤”的竹梆子聲長大的。隨著梆子聲你可以看見一個挑著擔子賣小吃的商販,他的擔子很特別,叫做駱駝擔。之所以叫駱駝擔是因為它兩頭高聳,狀如駱峰而得名。此種駱駝擔就是一間可以挑著走的小廚房。而敲著竹梆子叫賣的一般有三種吃食,它們是小餛飩、糖粥和油豆腐血粉湯。
賣小餛飩是蘇州小巷裏的一道暖暖的風景線。那賣小餛飩的竹梆子“篤篤篤”,由遠而近地傳來。隱隱可見星點火光從遠處一點點跳近,小販在兩座駝峰之間很有節奏地走著。突然,頭上的窗戶裏一聲叫喊、一扇門吱呀地打開,買餛飩的主兒來了。賣餛飩的會卸下擔子,手腳利落地鼓風吹火,待鍋滾後投餛飩,向碗裏下佐料,還時不時與你嘮嘮家常。這種小餛飩味道特別鮮美,是靠那一鍋極其鮮的骨頭湯來提味的。那湯鍋就安在駱駝擔上,被燒得熱氣騰騰。試想,一個嚴冬的夜晚,給你來上一碗小餛飩,那鮮美,那熱辣,頓時傳遍你的全身。這足以使那些為生活所累、整日疲憊不堪的人們體味到一種實實在在的踏實和溫暖。他帶給你的不僅僅是一碗餛飩,而是一種蘇州商人特有的人文關懷。所以蘇州的商人是最懂人文關懷的商人,在營生獲利的同時,還能帶給消費者一種內心的體貼與安慰。
當然在巷子叫賣的更多的是人聲,還有梆子聲。賣糖粥的除了打梆子以外,也會高聲叫賣:“賣糖粥,蕩蕩觀前吃糖粥。燒燒香,求求福,吃吃團子又有福。”
賣豆花的總是在歇下擔子後,高喊一聲:“完——”誰也不知道他真正的意思,便再無後音了。當他叫“完”的時候豆腐花並沒有賣完,當他不叫完的時候,那就真的賣完了。
還有一種賣熱白果的商販,會一邊搖動自己擔子上拴著的小鈴鐺,一邊高聲唱道:“燙手糯熱白果,又是香又是糯;一粒開花兩粒大,粒粒開花大白果;我的白果鵝蛋大,一粒蘇州吃到上海四馬路;一個銅板二十粒,要買白果就來數。”
最好聽的叫賣聲當然要算是賣白蘭花的了。自古有“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佳句,蘇州的賣花女賣的不是杏花,而是白蘭花、玳玳花、茉莉花。也並不是隻有在一夜春雨後才有花賣。一般來說一年春夏秋三季都有花賣,甚至在冬天,暖房裏都有花可采可賣。賣花的女孩子會操著糯軟的吳中話,脆脆地喊道:“啊!要白蘭花……”那聲音婉轉悠揚,在小巷中產生回響,即使不想買花,也會為這脆生生的嗓音而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