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劇每逢禮拜朝,
規模最好在芳霄。
行家得眼爭前看,
遍貼名憂預作標。
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寫的那樣,“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評彈又稱彈詞,又叫說書,是用標準的蘇州軟語彈曲說唱的一種曲藝形式,廣泛流行於江蘇南部的吳語地區。
蘇州評彈所以受人歡迎,深入民間,主要是它的語言生動,唱腔優美,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刻畫極為細膩,淋漓盡致地將市民的生活和市民的心聲表達了出來。
說起一些膾炙人口地評彈曲目,我們不得不感謝馮夢龍。明清時期蘇州著名小說家馮夢龍可以算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了。他那個年代,古代文言文一直暢行。然而正是馮夢龍開創了將小說市井化的先河。從此通俗文學發展起來,並最終成為文化的主流。馮夢龍在科舉考試失意之後開始醉心於通俗文學,他用自己一生的精力去搜索、收集、整理、改編各種民間故事和歌謠。其代表作品的《三言》是在宋元話本或在民間傳說故事的基礎上整理改編而成。因此,由於馮夢龍的所有作品都立足於市民階層,通俗易懂,簡單卻富真情,因此他大膽歌頌男女間的摯愛,認為必要時為了愛可以不顧一切甚至殉情,訴出了作者向往自由真愛的心聲,在當時有十分積極的進步意義。他的故事鼓勵人們反對包辦婚姻、追求平等自由。其中《鬧樊樓多情周勝仙》、《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賣油郎獨占花魁》等等,為人津津樂道並流傳至今。
除了馮夢龍之外,李玉也是蘇州文化界一個泰山級的人物。他是當時蘇州著名的劇作家。據說他一生寫作了60多種劇本,存有劇目的有42種,今天我們能讀到的還有18種。他最著名的四個劇本合稱“一人永占”,即《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和《占花魁》。明清蘇州湧現出一批傑出的小說家、戲曲家。他們豐富的創作,一方麵刺激了民間刻書業和書坊的發展,另一方麵還帶動了茶館、書場、曲藝、戲劇等新興行業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