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鹽業通達 南京工商興旺(1 / 1)

不為和羹佐傅鹽,

何曾忘味有蘇髯。

上遊玉粒成斤換,

水口關頭爭食鹽。

明清時期,南京的印刷業十分發達。印刷業最先是因朝廷的倡導而發展,後在民間興盛起來。明初朱元璋曾調集浙江等地的印刷工人到南京刻印《元史》、《元秘史》、《大明律》、《明大誥》以及“藏經”等多種書籍。其後南京國子監搜集了大量宋元時期散落於江南各處的木刻書板,並多次重新印刷出版,稱“南監本”。

印刷業的發展刺激了其他相關行業的進步。明中後期,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地區流行插圖本戲曲小說,徽州、建陽等地的熟練雕版印刷工人紛紛來到南京刻書銷售。在這一時期,南京的三山街、內橋一帶書坊林的彩色印刷技術開始發展起來。起先隻是紅黑兩色套印,後來就發展到多色和各種深淺不同的顏色的套印。當時印刷一幅複雜的花鳥或人物畫,要刻三四十塊板子,經過六七十次,才能完成。

明末南京的彩色套印技術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在金陵居住的徽州人胡正言,潛心研究彩色套印技藝,並邀請了十幾名徽州刻工與之共同研討,終於在天啟七年印刷出版了第一套彩色印刷作品《十竹齋畫譜》。這《畫譜》分竹譜、梅譜、石譜、蘭譜、果譜、翎毛譜、書譜和墨華譜共八譜,每譜四十幅,圖文並茂。崇禎十七年,他們又刻印出版了《十竹齋箋譜》。《箋譜》共四卷,289幅畫頁,內容有山水畫、古人詩意畫、曆史故事畫、商周青銅器圖、古陶漢玉圖以及文房諸寶等。

談論江蘇的工商業,我們不能不談到江蘇的鹽業和水運。江蘇鹽業在全國首屈一指。今天的鹽城南部和南通地區是古代的淮南鹽場,鹽城北部直到連雲港地區是淮北鹽場,兩淮鹽場曆史極為悠久。

淮南產鹽的曆史很早,究竟從何時發端,今天已經難以考證。有曆史記載的是,西漢時吳王劉濞就把鹽業作為他強國的重要途徑。據說當時劉濞是招募各地的亡命之徒在今泰州東麵的海岸煮海水為鹽。漢武帝時在今天淮安東麵設置鹽瀆縣。東晉時,鹽瀆改名鹽城。《鹽城縣誌》中說:“相傳先世欲建城射陽,以射陽土不及海邊厚,且海可漁,灘可樵,為民生利,乃城海上。環城皆鹽場也,故名鹽城。”六朝以來,鹽城的鹽業一直相當發達,有鹽亭123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