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場茶館鬧紛紛,
每碗銅錢十四文。
午後偷閑來到此,
呼朋引類說新聞。
清初揚州的教場,是駐軍操練之處,一般民眾禁止入內。到了清末民初,過去的教場卻變成揚州市最熱鬧的場所。這裏是商販們賺錢的寶地。在這裏,小商販們各顯神通,買菜的用青菜、蘿卜、毛豆、老蔥換錢,能工巧匠靠手藝掙錢,江湖藝人靠賣藝混錢,算命先生用迷信騙錢……
每天天不亮,周邊的農民就扛著、擔著、拎著蔬菜水果、雞鴨魚肉來這裏擺攤了。精明的菜販們,可以憑借賣菜人的著裝和發型大體上判斷出他們的身份和想買些什麼,而買菜人一邊和賣菜人套近乎一邊討價還價,忙得不亦樂乎。
教場美食街上的早市,主要供應各式點心、燒賣、鍋貼、餃麵。正中有一排小吃攤,專門供應糯米糍粑、油糕、燒餅、湯圓、油條、洋糖熟藕、豆腐花等價廉味美的小吃,而這些小吃主要是為在教場擺攤設點的小商小販以及附近居民所設。教場裏有一家“惜餘春”茶社,雖然陳設簡陋,卻座無虛席。店老板是個能人,他叫高乃超,因為背有點駝,街坊們都叫他高駝子。此人能吟詩,會走棋,而且還很熱衷文學,常常以文會友,因此他的茶社是有點文化的茶客都願意去的地方。茶社的牆壁上到處題寫著茶客即興創作的詩詞。不僅如此,有時牆壁上還會張貼出征詩、征聯的征稿啟事,老板很重視這些活動,還專門為此評獎,獎勵有時是免費享受好茶一壺、有時是免費享用一碗麵或者一盤拌千絲。這裏久而久之,便成了文人墨客的文化沙龍。高老板的生意經還體現在他首創了兩樣有名的茶點:千層油糕和翡翠燒賣。這兩樣點心味道不俗,深受茶客的歡迎,也因此為店裏招來不少生意。
除了小街小巷揚州也有繁華的商業街。清末民初,在揚州稱得上商業街的就有轅門橋、新盛街、多子街、左衛街等幾條街道。這幾條街商店密集。其中轅門橋是最熱鬧的街道,也是商業經營最紅火的旺地。早在民國,轅門橋一帶已經成了揚州最繁華的地區,它東通左衛街,西連多子街,南接通向福運門的引市街,北麵是最熱鬧的轅門橋街。這四大主幹道商鋪林立,人群密集。要想逛商業街,轅門橋是必經之地。這裏坐賈星羅,小吃有茶葉蛋、回鹵幹、油糍粑、油餃子、麻油饊子、薄脆、五香花生米、酥蠶豆、熟山芋等。除了小吃還有賣剪紙、絨花等工藝品的。轅門橋從早到晚都是熱熱鬧鬧,所以有人形容這裏是一個“夏天要熱出痧來,冬天要擠出汗來”的地方。
商業街中多子街得名還有一個故事。多子街古稱緞子街,是因為街的兩邊開滿了綢緞店。後來揚州人覺得這個街名不吉利,“緞子”同音“斷子”,中國人一貫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次,有一個富商給女兒置辦嫁妝,派家裏的傭人到緞子街上買綢緞。傭人問:“老爺是去多子街?”富商因為忌諱“斷子”二字,於是故意吐字不清,回答道:“對,多子街!多子街!”多子街這個吉利的名字就這樣傳了下來。值得一提的是,多子街雙桂巷的“映月軒”照相館是老揚州最早的一家照相館。它開業於民國初年,老板名叫梁墨生。當時拍照是很時尚的事情。梁老板就將“映月軒”交給兒子梁宗爵經營,自己又在參府街開了一家分店“碧雲天”。揚州有些人家至今還保留著前輩們在梁氏父子照相館拍的老照片。
距“映月軒”東邊不遠的轅門橋口有一家謝馥香粉店。1915年由於謝馥春的產品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銀質獎,從此謝馥春的香粉不但在揚州聞名,而且聞名全國,甚至譽滿全球。謝馥春香粉店首創於清道光十年,老板名叫謝宏業。原來隻是一間小店,直到其曾孫謝箴齋當老板後,對店裏生產的兩大特色產品香粉和梳頭油,在配料與工藝上進行了改造,使得產品更加完善,生意越做越好。那些冒牌的偽劣產品紛紛出現,為了使本店的產品與那些偽劣產品加以區別,開始老板在櫃台上放著五個竹桶,用這個做商標,名曰“五桶為記”。很快揚州城裏冒出好多個以“五桶為記”的謝馥春。謝箴齋又氣又急,向江都縣衙門狀告那些冒牌店家。官司居然打贏了,縣知事下令各家禁止冒用謝馥春的“五桶”商標。謝箴齋還有點不放心,又在店門口用金子寫了一張告白:“本店城內僅此一家,此外並無分鋪”。不料縣太爺的禁令未起作用,店門口的金子告白更無人理睬,很短時間內,從轅門橋到徐凝門,竟冒出了13家謝馥春香粉店。這下子可把謝箴齋急壞了,不得已花費重金到縣府、省府遞上狀子,但如石沉大海,毫無下文。狀子一直告到北洋政府,拖了兩年,直到民國4年(1915),大理院才作出裁決:任何店家不得冒用“謝馥春”牌號。謝箴齋打贏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宗商標官司。不久,揚州城裏又出現了“射馥春”、“榭馥春”、“老馥春”等與謝馥春一字之差或半字之差的香粉店,氣得謝箴齋再也不想去打官司了,把精力集中在提高質量上。謝馥春這爿老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多次與冒牌偽劣產品較量中,以產品的質量、信譽和改善經營,在轅門橋口站穩了腳跟,一站就是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