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衢彙合百工鄉
八婺能工出巧匠
傍山依水多帆影蘭溪商市數峰青畫船銜尾泊城西,
半夜輝煌燈火齊。
一帶筵排水果酒,
聲聲歌管繞長堤。
蘭江街道,水上人家浙江水多,每個地方都向世人宣稱自己是“水鄉”、“水都”。而位於浙江中西部的一顆明珠——蘭溪,更是微波粼粼,水天一色。青山是凝固的畫,綠水是吟唱的歌。春天,堤上楊柳吐綠,湖中魚遊淺底;夏日,日觀曲流環碧、文峰聳翠,夜聽水聲潺潺、蛙聲陣陣;秋季,賞水亭月影;冬時,看殘荷映水。
水路的發達,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地處“八婺大地”的蘭溪,因為水域資源的豐富,從唐、宋開始到明、清,逐漸成為婺州的商貿中心。
金華府發達的水係和繁忙的內河航運婺州,是金華地區的古稱。金華府古屬越國,秦以烏傷縣入會稽郡。自266年置郡名東陽,南朝陳天嘉三年(562)改東陽郡為金華郡。至隋開皇十三年(593),便有了婺州之名。至明成化七年(1471)金華府轄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從此便有了“八婺”之稱。
據考古發現,自春秋時期開始,這塊土地上就已經出現了市場的雛形——市井。從宋代開始,八婺大地的農村已形成一定規模的集市。至明萬曆年間,這些鄉村集市的範圍進一步擴大,估計已擁有近百個。
鄉村集市的出現,有力地推動了商品批發中心的形成。唐、宋時期,陶瓷、絲織、印刷、棉紡、造紙、五金各業發達,至明、清發展成為多種手工業工場,永康、東陽、義烏一帶從藝務工者甚多,素有“百工之鄉”美稱。唐代境內商業興起,明正德年間有主要集市40多處,清末發展到百餘處。清末、民初尤以蘭溪為盛,故有“小小金華府,大大蘭溪縣”的說法。從唐、宋開始到明、清和民國時期,水路在八婺商人開拓市場當中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蘭溪有“六水之腰”(“六水”指衢江、婺江、蘭江、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七省通衢”(“七省”指江西、福建、江蘇、安徽、湖南、廣東和江西)之稱,自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82歲的方念裕是在蘭溪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末代徽商。在他寫的《義烏人群與蘭溪舊日經濟繁榮之關係考》裏,開篇就提到“舊時蘭溪得水域之優勢,為金、衢兩江彙合之衝,踞杭、嚴(即嚴州,今為建德一帶)之上首,職衢、婺之門鑰,扼富春(江)之咽喉,由蘇州內河經滬、杭可達蘭溪,由蘭江上溯新安江則溝通皖南各地。金華港接東陽、義烏、永康、武義(包括舊時的宣平縣);衢州港橫貫龍遊、常山、開化;鬆陽港通雲和、麗水、溫州以及福建浦城、江西玉山、上饒、廣豐、河口、景德鎮,以上各港均在蘭溪江水縱橫之內”。1776年,一個叫亞當·斯密的英國經濟學家曾對世界各地市場發展的狀況作出一個判斷:由於水路運輸比陸路運輸更為便利,因此水上交通便利的地區更能擴大市場的範圍,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自然首先發生在這些地區。
雞毛換糖,積少成多的精神成就了今天八婺商人的輝煌八婺大地因擁有蘭江、衢江、婺江、義烏江、永康江、東陽江和武義江這些縱橫交錯的水路而迅速發展起來。據曆史記載,鼎盛時期在蘭江上揚帆而過的有數千艘客貨兩用的船隻,白天黑夜沿江“帆檣林立,碼頭人聲鼎沸”(見民國十九年《浙江省航政概要》),船夫號子、腳夫號子此起彼伏。蘭溪因此成為南來北往各色貨物的集散地。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這些商人在蘭溪開辟了95個行業、1739家行店,有獨資經營的也有合資經營的。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抗日戰爭爆發前,蘭溪有批發商375戶,資本額達到1151398元銀元,營業額估計超過千萬元銀元。
與蘭溪商業繁華景象相輔相成的是八婺大地農村集市的興旺。這些農村集市都是“因水設市”,可謂“有水就有市”。蘭溪河邊,店鋪林立明萬曆二十四年編纂的《義烏縣誌》中列有16個集市,其中大部分建在水路邊上。在明朝以前佛堂地區還沒有集市,原因在於明朝以前的義烏江不流經佛堂。到清朝以後,義烏江改道經過佛堂,佛堂逐漸成為比義烏縣城還興旺的義烏商品集散中心,有“小蘭溪”之稱。
浙江武義、青田一帶的石雕在海內外久負盛名蘭溪與八婺大地其他各縣的商業關係,表現出一種相互依存的特點。從明代開始,考慮到蘭溪的商業地位,朝廷專門在蘭溪設立了“穀水驛”和“蘭溪遞運所”。每年,金華府支出的水夫、馬夫及修造船隻的銀兩為4753兩6錢5分,其中支給蘭溪的為2852兩1錢9分,約占總支出額的60%。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鐵道部調查,蘭溪商業年交易額為1289萬元銀元,金華為437萬元,義烏為78萬元。根據方念裕等人回憶,蘭溪當時市場上的商品價格是八婺大地的方向標。金華等其他地方的店麵都會在發票上注明“本行價格,照蘭發兌”等字樣。
金華地區曆史悠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曆來為郡、州、路、府所在地,素有“小鄒魯”之稱。自漢代以來,這裏曆代名人輩出,賢臣名將、學者人才、丹青妙手、民族英雄燦若星河。
南宋時期,宋室南移。金華作為東浙大郡,文人、貴人、商人雲集,地豐物阜,農商繁榮。金華人南宋理學大家呂祖謙名儒群起講學,書院多達30所。南戲亦由此時傳入金華。其時,著名理學家呂祖謙,人稱東萊先生,為學主張明理躬行,治經史講求學以致用,開創金華學派(即婺學)名揚天下。與朱熹、張軾齊名,合稱“東南三賢”。
與呂祖謙同時代的一代詞人李清照,為避金兵南下,流寓金華,留下了著名的《武陵春》詞和《題八詠樓》詩,成為千古絕唱: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雙溪”即東陽江、武義江交彙於婺江處,它似一條玉帶蜿蜒而過,環繞著浙江中西部的中心城市——金華。易安居士登八詠樓後慨然賦詞:
千古風流八詠樓,
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裏,
氣壓江城十四州。
數量龐大的家庭手工作坊在八婺已有數千年曆史還有“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抗金名將宗澤;“永嘉學派”代表人物陳亮;金元四大名醫之一的朱丹溪;明“開國文臣之首”宋濂;“東方莎士比亞”李漁;國畫大師黃賓虹;“一代報人”邵飄萍;史學家、教育家何炳鬆;現代思想家、史學家陳望道;文藝理論家馮雪峰;曆史學家吳晗;著名詩人艾青;傑出科學家嚴濟慈、蔡希陶;作曲家施光南等均誕生於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