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2 / 3)

胡雪岩之所以可以迅速崛起,除了得益於王有齡之外,另一個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左宗棠。晚清重臣左宗棠讓他從一個大商人變成紅頂商人。

被稱為“清代巨商第一宅”的杭州胡雪岩故居,現成為杭州目前熱鬧非凡的新景點左宗棠曾這樣評價胡雪岩:“圓融的處事哲學,不僅在商場上需要,而且在官場、洋場上同樣需要。胡雪岩,商賈中奇男子也,人雖出於商賈,卻有豪俠之慨。”

1862年,王有齡因喪失城池而自縊身亡。經曾國藩保薦,左宗棠繼任浙江巡撫一職。左宗棠所部在安徽時餉項已欠近五個月,餓死及戰死者眾多。此番進兵浙江,攻守杭州,糧餉短缺等問題依然困擾著左宗棠,令他苦惱無比。急於尋找到新靠山的胡雪岩又緊緊地抓住了這次機會。他雪中送炭,在戰爭環境下,出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內籌齊10萬石糧食的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充分展示了他的經商才華。由於胡雪岩為左宗棠籌餉、籌糧業績卓著,左宗棠在調任陝甘總督時,密保胡雪岩升職,措辭極其有分量,懇請朝廷“破格優獎,以昭鼓勵,可否賞加布政使銜”。胡雪岩果然被朝廷任命為布政使,從二品,戴紅頂帽子,成了當時全國的頭號“官商”。深得左宗棠信任後,胡雪岩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來於寧波、大藥房內部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間。他在經辦糧台轉運、接濟軍需物資之餘,還緊緊抓住與外國人交往的機會,聯合外國軍官,為左宗棠訓練了約千餘人、全部用洋槍洋炮裝備的“常捷軍”。這支軍隊曾經與清軍聯合進攻過寧波、奉化、紹興等地。

胡雪岩是一位商人。商人自然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左宗棠任職期間,胡雪岩管理賑撫局事務。他設立粥廠、善堂、義墊,修複名寺古跡、收殮了數十萬具暴骸;恢複了因戰亂而一度終止的牛車,方便百姓;向官紳大戶“勸捐”,以解決戰後財政危機等事務。胡雪岩因此名聲大振,信譽度也大大提高。清軍攻取浙江後,大小將官將所掠之物不論大小,全數存在胡雪岩的錢莊中。胡以此為資本,從事貿易活動,在各市鎮設立商號,利潤頗豐,短短幾年,家產已超過千萬。

為西北戰事緊急趕製藥品的胡慶餘堂工人在辛勤勞作晚清時期著名的洋務運動由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人發起。他們在同太平天國戰爭中,逐漸認識到了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的重要性,迫切地要求向西方學習、自強禦侮,但由於他們的特殊身份,不便與外國人打交道。這時,與左宗棠聯係極為密切、通曉洋務的胡雪岩又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協助左宗棠創辦了福州船政局、甘肅織呢總局,幫助左宗棠引進機器,用西洋新機器開鑿涇河。毫不誇張地說,左宗棠晚年的成功中有著胡雪岩的極大功勞。

胡慶餘寶號宏開助軍餉西向邊塞西子湖畔慶餘堂,為民療傷美名揚。忽聞西域邊戰急,鐵馬金戈滿新疆。

重用胡雪岩的晚清重臣左宗棠胡雪岩叱吒商場,寫盡風流。他為人忠厚、人情通達、眼光敏銳、手腕靈活,富有人情味和豪俠氣。有人說胡雪岩對好財者饋以財帛,好色者贈以美妾,好義者激以義氣,富有者贈以“麵子”。還有的說胡雪岩是“又忠厚又狠的角色”,其實,忠厚是本性,狠是手段。

當時絲茶貿易為洋商所操縱,中國商人受排擠,而蠶農受到嚴重的傷害。胡雪岩有感於此,便出資2000萬兩四處收購生絲。最後競爭失敗,胡雪岩損失利銀1000萬兩,折本銀800萬兩。後人稱道他“為富且仁”,樂善好施。在作出眾多義舉,贏得“胡大善人”美名,黃馬褂加身的同時,胡雪岩也獲得了更多的財富。在他的這些義舉中,胡慶餘堂國藥號的開辦,尤為後人們所稱道。

關於創辦胡慶餘堂國藥號的緣由,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為杭州市民默默奉獻了100多年的胡慶餘堂某日,胡雪岩的小妾病了,他請了杭州最有名的大夫診脈開方後,便派夥計去杭州的葉種德堂藥店取藥。取回一看,其中有幾味藥發黴變質。他隨即派人前去調換。誰知藥沒換到,反被嘲笑一番:“本店隻有這種貨,要好藥,請胡先生自己去開藥店。”

胡雪岩聽後勃然大怒,怎能拿人命開玩笑,莫非真看我胡某人開不起藥店!

這一怒,便使他下了決心,辦一家最好的藥店。

實際上,任何偶然事件都有其必然性。胡慶餘堂的開創與胡雪岩深受杭州悠久的中醫文化熏陶、身處亂世而興濟世救人之念有著密切的關係。其實,早在1875年由於戰亂、疫病等原因,死亡率劇增,人口負增長之時,胡雪岩便已打定救死扶傷的主意。他邀請江浙一帶的名醫研製出“諸葛行軍散”、“八寶紅靈丹”等藥品,贈給曾國藩、左宗棠等部及受災區民眾。胡雪岩在全盛時期開創的胡慶餘堂將他救死扶傷的對象範圍擴大到全天下所有的百姓。“顧客乃養命之源”,這是胡慶餘堂的宗旨。初一、十五日,遠近香客趕廟燒香,大批湧入杭州城,胡慶餘堂便將藥品降價出售。暑熱天流行病多發,胡慶餘堂便免費供應清涼解毒的中草藥湯和各種痧藥。遇急診病人,即使隆冬寒夜也接待不誤。半夜三更常有病人敲門求藥,值夜藥工見是氣管炎、哮喘病的,便現熬鮮竹瀝,劈開新鮮的淡竹,在炭爐上文火烘烤,待竹瀝慢慢滲出,再用草紙濾過,當場讓病人喝下。熬一劑竹瀝一般要花兩個鍾頭,藥工們急人所難,在所不辭。

胡雪岩親筆所寫的“戒欺”匾在胡雪岩的主持下,胡慶餘堂推出了14大類成藥,並免費贈送辟瘟丹、痧藥等民家必備的“太平藥”,在《申報》上大做廣告,使胡慶餘堂在尚未開始營業前就已名聲遠揚,這正是胡雪岩“放長線釣大魚”的經營策略。1878年春,以上的耗費換來的是成倍的利潤。

胡慶餘堂沒有店大欺客,而把熱情待客定為店規:(1)顧客到店後還未到櫃,店員就要先站立主動招呼顧客,決不能背朝顧客;(2)顧客上門,不能回絕,務使買賣成交;(3)顧客配藥,不許缺味,務使顧客滿意而回。

那一天,一名來自湖州的香客在胡慶餘堂買了一盒胡氏辟瘟丹,打開一看,微露不滿神色。恰被胡雪岩看到,當即趨前審視,表示此藥確有欠缺之處,令店員另換新藥,不料這天辟瘟丹已售完。胡雪岩念香客遠道而來,便留他住下,並保證三天之內把新藥趕製出來。三天後,新配製的辟瘟丹果真出現在湖州香客眼前。湖州香客大為感動,回家之後,逢人便講胡慶餘堂仁義待客。至今,當我們來到杭州胡慶餘堂中藥博物館,仍可看到胡慶餘堂的店堂中,唯有一塊匾額是朝裏對著坐堂經理掛的,上麵是胡雪岩在光緒四年(1878)親筆所書的“戒欺”二字。這成為胡慶餘堂的經營宗旨和店堂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