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學(2 / 3)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早期的人類學自身理論發展和影響的有限,並沒有對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有關書籍產生太大的影響。在早期的《德意誌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學批判》等著作中,他們對史前的物質生產、勞動過程、部落、家庭、所有製形式的解釋,還是比較抽象和先驗的。例如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在談到前資本主義所有製時列舉了三種所有製:部落所有製、古代公社所有製、封建所有製。但他把前兩種所有製都擺在以奴隸製為最初形式的階級社會的框架裏,認為它們是奴隸社會所有製發展的不同階段。這就是說,此時他顯然還不知道人類社會的原始形態。

馬克思在19世紀50-60年代,專注於係統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力圖建立宏大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中心課題是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為此,他必須考察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生產方式依次更迭的一般規律,從中找出證明資本主義製度非永恒性的證據。於是,考察原始生產方式的課題便提到了日程,所以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同時,也繼續開展人類學的研究工作。此時的人類學研究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時期,人類學的研究也得到迅速的發展,它由抽象地談論人和人類的本質轉變為以發掘人類史前狀態的經驗材料為主要特征,研究目標也逐漸集中到“人的原始狀態和人類文明起源”的重大課題上。隨著人類學理論的不斷發展和資料的不斷豐富,加之馬克思自身對資本主義分析論證的需要,他對人類學的研究也越來越感興趣。1853年左右,馬克思開始閱讀亞洲史方麵的書籍。這一年,他閱讀了38本印度的書、11本俄國的書。於是馬克思在《1857-1859年的經濟學手稿》中,用人類學材料論證了原始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狀況,並專門論述了東方斯拉夫和日耳曼的公社生活狀態。書中運用了比較民族學和人類學的觀念,列舉了古代墨西哥、秘魯、克爾特人、斯拉夫人、印度和希臘的部落、猶太人、日耳曼人、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及對社會形式的影響,還提出了“亞細亞所有製形式”的概念。馬克思論述的“亞細亞所有製形式”具有原始的性質:一方麵共同體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共同占有和利用土地的前提;另一方麵土地是公有的,它表現為勞動的自然性或神授性,它是共同體的基礎。在這種製度裏,隻要單個的個體是共同體的成員,他便能把自身看做是土地的占有者。馬克思的這一發現,在認識上具有巨大的轉折意義,以前他隻能從邏輯上推斷公有製的存在,現在他卻已經能夠在思維中把握公有製的現實存在了。這種東方土地公有製形式的存在,對馬克思理論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盡管它存在一個最高土地所有者——專製君主,而且存在奴隸製的萌芽,但馬克思仍然認為它具有原始的性質,所以他認為“公有財產是原始形式”。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社會形態的闡述,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資本看做自然產生和永恒的觀點。

之後,馬克思對文化人類學的代表作之一,愛德弗·巴斯蒂安的《在曆史中的人》作出迅速反應。在1860年12月19日致恩格斯的信中對它進行了評價,這足以見到他對人類學問題的關心。從19世紀60年代起,馬克思對俄國問題產生濃厚興趣,並開始注意俄文的人類學素材。在這一段時間裏,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不少資產階級學者關於原始社會情況的新發現和他們的論著,並進行分析和研究,不僅在自己的著作裏利用了這些材料,還批判了一些錯誤的觀點。

從1868年起,進入晚年的馬克思開始係統地研究人類學及其有關學科的理論和資料。他發現,要證明曆史唯物主義的正確性,說明資本主義製度必將被社會主義製度所代替,就必須對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剖析,設法證明資本主義大廈賴以建立起來的那些概念(國家、財產、婚姻、家庭、勞動、資本本身等)並不是基於人性、邏輯的不可動搖的東西,而是暫時性的、相對的概念。為此馬克思認真研究人類學調查得來的具體材料,係統閱讀許多著名的人類學著作,並做了大量的筆記和摘要。根據整理、研究和編撰,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主要理論著作大約有馬克思於1880-1881年摘錄的5本有關人類學的筆記和評論,包括《馬·何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製,其解體的原因、進程和結果〉(第一冊,1879年莫斯科版)一書摘要》、《路易斯·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菲爾的〈印度和錫蘭的雅利安農村〉一書摘要》、《亨利·薩姆納·梅思〈古代法製講演錄〉一書摘要》、《約·盧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類的原始狀態〉一書摘要》,以及後來恩格斯為完成馬克思遺願,根據馬克思人類學筆記所寫的《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

客觀地說,人類學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影響和滲透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這與人類學自身理論發展和傳播有一定關係。到19世紀70年代,人類學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著作中還不占有顯要地位。直到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出版,才對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產生劃時代的影響。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中劃分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幾個階段,認為每個階段都以不同的生產技術為基礎,他力圖用許多事實說明一個階段為什麼會轉化為另一個階段及其轉化過程。摩爾根認為社會自身的演變發展導致自身的滅亡,即一個社會崩潰的原因在於其內部各子係統停止運轉,相互之間發生衝突,這一觀點和馬克思主義奠基人對資本主義社會研究時提出的觀點比較接近。摩爾根關於“古代”社會即階級以前的社會是以氏族聯係、血緣聯係為基礎,以原始民主原則為基礎的社會學說,正好填補了馬克思、恩格斯曆史觀中的空白。之後,馬克思用“原始社會”概念取代了“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概念。

恩格斯對摩爾根的這一科學貢獻給予極高評價。他指出,“摩爾根的偉大功績,就在於他在主要特點上發現和恢複了我們成文曆史的這種史前的基礎,並且在北美印第安人的血族團體中找到了一把解開古代希臘、羅馬和德意誌曆史上那些極為重要而至今尚未解決的啞謎的鑰匙”。他認為,“摩爾根的科學發現,對於研究原始曆史所具有的意義,正如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對於生物學和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對於政治經濟學的意義一樣。”這使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出了他對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論的影響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