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創業艱難百戰多——漢高祖劉邦(2)(1 / 3)

秦末大亂未起之時,劉邦以泗水亭長的身份,為縣府押送一批刑徒前往關中,參加驪山陵墓的修建。自從出發以來,刑徒逃亡的事情就不斷發生,逃亡的人數越來越多。劉邦暗自估計,等到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大概刑徒們也就全部逃光了。按照秦朝的酷苛法律,劉邦作為押送刑徒的負責人肯定要被嚴厲懲治的,甚至於生命不保。朝廷以暴政待民,人心盡失,劉邦心中料定這個政權有土崩瓦解之患,自己不如早作打算。因此,走到豐縣以西的荒澤之中,劉邦傳令停止前行,在蒼茫夜色之中,與同行者酣飲一番,並且當即將押送的刑徒全部縱放。劉邦以無所畏懼的口吻說:“各位,你們都逃走吧,我從此以後也要做一個亡命天下的人了!”在場的刑徒中有十多位壯士,歎服劉邦的敢作敢為,自發表示甘願生死相隨。劉邦得到這部分人的傾心擁戴,在窮困潦倒之時,倒也有點洋洋自得的感覺。劉邦斬蛇塑像借著酒後豪氣,劉邦率領著追隨者,連夜行進在荒澤之中。劉邦還派出一人前行,姑且充作軍旅行進的開路先鋒。一會兒,前行者神色慌張地回來報告:“前麵有一條大蛇,擋住了前行的道路,請退回吧。”劉邦當時還在醉中,借著酒後的豪氣,大喊一聲:“壯士前行,有什麼值得畏懼的!”他挺身前行,拔出身上的佩劍,以他本人前所未見的武勇神態,將攔路的大蛇斬為兩段。蛇死而路開,劉邦雄赳赳地走在前頭,帶領眾人繼續前行。走過幾裏路之後,劉邦醉臥在地,酣然入睡。劉邦斬蛇的豪舉,使得追隨者敬佩不已。一個新的神話隨即出現了:當天有人在劉邦一行人之後趕路,經過過劉邦斬蛇之處,見到有一位老婦人在深夜痛哭。路人問:“為何哭泣?” 老婦人回答:“有人殺了我的兒子,所以在此痛哭。”路人好奇地問:“您的兒子為何被殺?” 老婦人回答:“我的兒子是白帝之子,化為大蛇當道,今天被赤帝之子所斬,我因此來此痛哭。”路人認定老婦人一派胡言,準備好好訓斥她一番,不料想老婦人卻突然神秘地消失而無影無蹤了。這位路人當然感覺神奇之極。他繼續前行,趕上了正在休息的劉邦一批人。恰恰劉邦也過了酒勁而清醒了過來。後來者把途中的奇遇告知了劉邦等人,大家都感到驚奇,唯獨劉邦心中特別高興,自己醉後的斬蛇之舉,竟然可以與赤帝之子相聯係了!為此他很感自負。這段無法考實的傳奇,震懾人心的效果是明確無誤的:“諸從者日益畏之。”劉邦居然有些神聖性了!

古人按照“五德終始說”的理論框架解釋朝代的興替鼎革,在安排了漢朝居“火德”、“色尚赤”的序列之後,劉邦以“赤帝子”的身份而斬“白帝子”的傳聞,竟然成為劉邦滅秦興漢的征兆了。《高祖泗水亭碑銘》(見《藝文類聚》卷十二)就有如下文字“皇皇聖漢,兆自沛、豐,乾隆著符,精感赤龍,承魁流裔,襲唐末風。寸木尺土,無俟斯亭,建號宣基,惟以沛公。揚威斬蛇,金精摧傷,涉關淩霸,係獲秦王。”

唐代詩人對劉邦的“斬蛇起事”津津樂道,引出三首唐詩以作見證:

長孫佐輔:《野田行》(《全唐詩》卷四百六十九)

風昏晝色飛斜雨,冤骨千堆髑髏語,

八紘牢落人物悲,是個田園荒廢主。

悲嗟自古爭天下,幾度乾坤複如此。

秦皇矻矻築長城,漢祖區區白蛇死。

胡曾:《大澤》(《全唐詩》卷六百四十七)

白蛇初斷路人通,漢祖龍泉血刃紅。

不是鹹陽將瓦解,素靈哪哭月明中。

薛逢:《重送徐州李從事商隱》(《全唐詩》卷五百四十八)

斬蛇澤畔人煙曉,戲馬台前樹影疏。

尺組掛身何用處,古來名利盡丘墟。

不管詩人是在詠歎世事無常、名利歸虛,還是在吟唱天命攸歸,有一點則是無疑的:經曆了後人的一再詮釋和神化,劉邦的斬蛇,已經從深夜大澤的酒後“壯舉”,升格為改朝換代的象征了。讀者諸君,你道世間之事,奇也不奇?

對於劉邦的“斬蛇劍”,後世賦予了濃厚的傳奇色彩,在此應該稍作說明。漢王朝建立之後,劉邦的“斬蛇劍”是作為“國寶”而被珍視和保存的。東漢學者衛宏撰寫的《漢舊儀》卷上記載,皇帝輦駕出動的儀仗擺設之中,就有“帶七尺斬蛇劍”。此劍的長度也成為一個問題。《漢舊儀》有“斬蛇劍長七尺”的記載,但是,秦漢時期常人所佩戴的劍的長度是三尺,劉邦晚年為了強調自己是以“布衣”奪得天下,還以炫耀的口吻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劉邦在斬蛇之時,隻不過是一位逃亡之中的亭長,身邊佩劍理應為三尺,或許在劉邦登基做了皇帝之後,為了渲染“斬蛇起義”的神異,奢言當年所遇之蛇形體巨大,而斬蛇所用寶劍也非尋常佩劍而是七尺寶劍。東漢末年的官僚兼學者應劭所撰寫的《漢官儀》卷上也記載,當時的侍中職掌之一是,“駕出,則一人負傳國璽,操斬蛇劍乘。”由此看來,自劉邦開國以來,他的“斬蛇劍”就已經被神化,甚至成為與“傳國璽”相提並論的皇權象征。這種對所謂的“漢高斬蛇劍”的神化,一直持續到西晉後期。據《晉書·張華傳》記載,在西晉“八王之亂”發生前夕,永城劉邦塑像保存兵器和曆代國寶的武庫發生了火災,“累代之寶及漢高斬蛇劍、王莽頭、孔子屐等盡焚焉。時(張)華見劍穿屋而飛,莫知所向。”劉邦的斬蛇劍還有“穿屋而飛”的功能,著實令人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