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統帥章邯,認為楚軍已無所作為,於是率軍北渡黃河,進攻割據一方的趙國,兵圍趙都邯鄲。趙王趙歇、趙相張耳、大將陳餘,一麵分兵苦守,一麵向各地義軍求援。楚懷王集團決定分兵兩路:一路北援趙國,以善談兵略的宋義為上將軍,以新封魯公項羽為次將軍,以範增為末將;一路西征關中,以沛公劉邦為將。援趙軍隊是主力,集中了精兵良將,且加封宋義為“卿子冠軍”,賦予總領各部楚軍的實權。西征軍則為偏師。戰略意圖在於相互配合,牽製秦軍,使其首尾難以呼應。為了激勵分兵作戰的將士,楚懷王還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關中是秦的腹心地區,當時是富甲天下的“天府之國”,又被視為政治樞紐之地,這一垂餌,對擁兵將帥來說,頗具誘惑力量。它也就為後來的“鴻門宴”和楚漢之爭,埋下了伏筆。
宋義率主力軍援趙,行至安陽,駐兵四十六日,項羽入帳,建議應當迅速進兵,與趙軍裏應外合,擊敗秦軍。不料,宋義卻準備坐山觀虎鬥,讓秦趙兩軍惡戰,自己坐收漁人之利,又以譏諷的口吻說道:“衝鋒陷陣,我不如公;安坐籌劃軍計,公不如我。”宋義又下令全軍:“猛如虎,很(倔強)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這裏顯然是暗指項羽。項羽一怒之下,借清晨拜見主將之機,在帳中立斬宋義,以其首級傳示軍營,諸將懼而從命。楚懷王在既成事實麵前,隻得任命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將奪軍,充分顯示了他的果斷勇毅,已是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項羽命令驍將當陽君英布等人,率兵二萬為先鋒,強行渡河,馳援巨鹿守軍,隨即親率全軍將士渡河北進。為了激勵將士殊死搏戰,他在渡過黃河之後,下令破釜沉舟,僅帶三日軍糧。全軍將士深知,此戰決無後路可退,他們以有進無退的氣勢,向著秦軍大營,發起了進攻。圍困巨鹿的秦軍,由王離、蘇角、涉間三位將軍統率,這支軍隊本來駐守在北部邊界,備禦匈奴,戰鬥力極強。內地兵起,秦二世調動這支邊防軍平亂,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此次趙都被困,前來援救的諸侯軍隊雖多,卻無人敢向秦軍挑戰。他們隻是站在軍營壁壘之上,觀看項羽所率楚軍與秦兵的龍爭虎鬥。楚軍將士無不以一當十,殺聲連天,如同怒濤翻滾,衝垮了秦軍的一道道防線,擊敗了秦軍的一次次反撲,一日之間,惡戰九場,直殺得屍骨遍野,殘陽泣血。秦軍主將王離被俘,蘇角被殺,涉間自焚而死,這支能征慣戰的秦主力軍隊,一日覆亡!被圍困多日的巨鹿城一戰解圍!空前的惡戰結束了,觀戰各國將士對項羽和楚軍的神勇,無不恐懼失色,項羽召見的各軍將領,行至項羽軍帳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經巨鹿之戰,被東方各國將士推尊為“上將軍”,取得了指揮東方義軍的資格。
秦軍統帥章邯所率的軍隊,隨後亦被項羽連連擊敗。在內外交困之中,他率領二十萬殘軍投降了項羽。至此,有戰鬥力的秦軍,均被項羽所消滅。項羽為推翻暴秦統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就在項羽在河北與秦軍浴血奮戰之時,沛公劉邦所率的西征軍,繞道武關,進入了關中。兵力空虛的秦王朝,已麵臨滅頂之災。
劉沛西征,並未經過苦戰,甚至沒有打過一場像樣的硬仗。遇到敵人據城守禦,劉邦就命令部眾繞城而行,他要保存兵力,爭取先入關中。如兵過南陽郡時,秦郡守退守宛城,劉邦即率軍避宛城而西進。作客劉邦軍中的張良加以諫阻:“沛公雖然急欲入關,但秦軍兵力仍為數眾多,據險防守,恐怕難以僥幸取勝。現在如不攻克宛城,繞道而行,宛城敵軍尾追於後,關中秦軍阻擊於前,這是用兵的大忌。”劉邦幡然醒悟,領兵複回,夜圍宛城。南陽郡守的舍人陳恢,出見劉邦,分析利害:“我聽說足下與人有約,先入關中者即可為王。現在足下如果圍宛攻城,必定不利,宛是大郡治所所在地,城池堅固,戶口眾多,積蓄豐富,守城吏民自以為歸降必死,所以會拚死抵禦,足下用兵強攻,部下死傷必多;如果領兵繞行,宛城守軍必跟蹤追擊。如此,對足下極為不利:前有強敵守禦,恐失先入關中、封王鹹陽的約定;後麵又有宛城強敵追擊之患。替足下籌劃良計,莫若招降守軍,封南陽郡守以官爵,使他照舊守禦地方,抽調他部下軍隊隨足下西征。前方據城自守者,得知宛城約降的信息,必定會爭相開城而待大軍,足下可以通行無阻。”劉邦采納了他的建議,果然兵不血刃,連下數城,招降納叛,收容散兵遊勇,兵力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