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首席智囊——張良(1)(1 / 3)

在著名的“南宮論功”中,劉邦盛讚張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對他充滿了敬佩、感激之情。而且在“漢初三傑”之中,劉邦對張良始終最為信任。不論是在楚漢之爭中,還是在安定漢初政權的進程中,張良一直是劉邦所倚重的首席智囊。

一、從“博浪椎擊”到“納履圯下”

張良(?—前186),字子房。其先世是戰國時期的韓國貴族。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先後擔任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安〖〗王、悼惠王等五位韓國國君的丞相。因此,張氏有著“五世相韓”的家世仕宦榮耀。張平逝世後二十年,秦國滅韓國。當時張良還年輕,未曾在韓國入仕做官。韓國滅亡之後,張良立誌為故國複仇。張良出身貴胄世家,資產自然不菲,家中有僮仆三百人,其弟不幸死去,他不經營喪葬之事,卻把全部家財用於尋求勇士圖謀刺殺秦王。

張良曾經東遊,求見著名隱士倉海君,尋得一位力大無比的勇士,定製了一個重達一百二十斤的鐵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張良利用秦始皇東遊之機,開始實施謀劃已久的“刺秦”行動。秦始皇路經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時,張良親率大力士設伏並且發動了狙擊秦始皇的刺殺行動。大力士將足以致命的大鐵椎拋向秦始皇的車駕,可惜的是,並沒有命中,隻是誤中副車。由於張良事先經過周密安排,行刺失手之後,他們迅速逃離了現場。秦始皇僥幸逃過劫難,大發雷霆之怒,下令全天下公開搜捕刺客十天,嚴令限期破案。張良因此而成為被懸賞緝捕的“罪犯”,為了逃避搜捕,張良隻好改變姓名,藏身於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他依然在待機而動。

張良發動的博浪一擊,雖然功敗垂成,卻使得秦始皇感受到民間潛藏的反抗力量。後世的文人墨客,對張良的這一壯舉,多有歌詠之作。元代學者陳孚的《博浪沙》,就很值得一讀。

一擊車中膽氣豪,祖龍社稷已驚搖。

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民間鐵未銷?

此詩的前兩句,正麵歌頌了張良的狙擊豪氣以及由此形成的對秦始皇的震懾作用;後麵兩句則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對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的做法,加以反諷與詰責。指出僅僅依靠收繳民間兵器的方法,是不可能消弭反抗行為的。

不論後世文人如何讚頌張良的“博浪刺秦”之舉,從知人論世的角度而言,此時的張良,還隻是一位立誌複仇的亡國貴族青年,雖然頗具壯烈之風,卻沒有表現出多少奇謀韜略。改變了張良處世風範的,是一件奇遇,一位充滿了神秘色彩的老者。這就是“納履圯下”與“黃石老人”的傳奇故事。圯,是方言,即是“橋”。

張良閑暇時,曾在下邳悠閑散步,來到一座橋上。一位老者,穿粗布短衣,走到張良麵前,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看著張良說道:“年輕人,下去取鞋上來!”張良愕然,甚至有想打他一頓的衝動。但是因為他年老,便強忍著,下去撿起鞋子,隨即跪著送上。老人伸腳穿上,笑著揚長而去。張良更是驚訝。老人走了約莫一裏,又返回,說道:“年輕人,還值得教導。五天後拂曉,和我在這裏相會。”張良因而感到驚異,跪下道:“是。”第五天天亮時,張良前往。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和老人相約,竟然遲到,怎麼回事?走吧,過五天早點來見。”過了五天,張良雞鳴時分就去了,老人又先到了,又氣憤地說:“又遲到了,為什麼?回去吧,過五天再早點來。”過了五天,張良夜半時分就去了。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個樣子。”取出一冊書,說道:“讀了這本書就能成為帝王的老師。十年後你會發達。十三年後,你來見我,濟北穀城山下的那塊黃石就是我了。”說完離去不見了。張良在天亮後看那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它的出現極不尋常,就時常溫習誦讀。張良由此經曆著由慷慨之士到謀略智囊的轉變。甚至有後世論史者斷言,張良善於忍耐的本事,就是由黃石老人開導而來;他的兵略奇謀,是由老人所贈的《太公兵法》啟迪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