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劉邦進入秦都,看到宮室、帷帳、狗馬、寶物、宮女數以千計,安享富貴的想法油然而生。他留居宮中,自得其樂。樊噲闖宮規勸,劉邦表麵上尊重樊噲的敢諫之勇,實際上仍然我行我素。張良隻好出麵進諫:“因為秦君無道,所以您才能到這裏。替天下鏟除暴君的人,應以崇尚樸素作為資本。現在才進入秦都,就安於享樂,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助桀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希望您聽從樊噲的話。”劉邦這才幡然醒悟,當即出宮領軍回到霸上。是樊噲與張良的一次合作行動,才打破了劉邦的溫柔鄉、富翁夢,實際上是幫助劉邦恢複了政治家應有的胸襟氣度。
當著項羽攻破函穀關、兵駐鴻門,傳令全軍次日淩晨殲滅劉邦的時候,劉邦麵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如果沒有張良活動於其中,劉邦及其部下勢必玉石俱焚。轉機就出現在項伯營救好友張良之行上。項伯沒有忘記張良當年提供庇護的救命之恩,他在兵劫降臨之前,連夜趕到沛公軍中,私下會見張良,勸張良同他一起離開。張良解釋說:“我為韓王伴陪沛公,如今情勢緊急,自身逃走就是不義的行為。”隨即將項伯轉告的情況全都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失色,說道:“該當如何是好?”張良說:“沛公果真要與項羽公開為敵嗎?”沛公說:“有人建議要我守住函穀關不讓諸侯進來,這樣在秦地就可稱王,因此就聽從了他的話。”張良說:“沛公您自己估計能擊退項王嗎?”沛公沉默一會,說到:“現在該怎麼辦?”張良便強行邀請項伯麵見沛公。劉邦和項伯共飲,祝福項伯長壽,與項伯約定結為親家,讓項伯詳盡地告訴項王說沛公不敢背叛他,之所以派兵把守函穀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在項伯的斡旋之下,第二天的惡戰被取消了,隨即在鴻門宴上,項伯又掩護了劉邦不至於被刺殺。這一過程,我們已經在“鴻門宴”一節中加以描述。分析“鴻門宴”的前前後後,張良充當的是“謀主”的角色,劉邦是按照張良的精心策劃,而如約行事的。劉邦依靠著聽命於張良而得以逃過生死劫難。
第三,力勸劉邦就國漢中,以屈求伸。
項羽挾戰勝之威,分封十八諸侯。劉邦想要做“關中王”的希望,被項羽打破了。項羽改變了原來楚懷王的預約,隻把巴蜀地區分封給劉邦,關中則分給了“三秦王”。這對劉邦是顯而易見的壓抑。劉邦帶著一腔怒火,召集文武部屬商量與項羽刀兵相見。好在他的部屬都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以武勇著稱的樊噲、周勃,以周密見長的灌嬰,皆是劉邦所倚重的戰將,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不能在此時與項羽開戰。特別是蕭何更是苦苦相勸,說明目前不能逞血氣之勇,隻能俯首聽令於項羽的道理——以屈求伸是唯一可行的選擇。劉邦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改變了做魚死網破之爭的初衷。在這次勸諫劉邦的過程中,沒有見到張良的身影。他其實沒有置身事外。他在做著另外的一個重要工作:張良把漢王劉邦賞賜的黃金百鎰、珍珠兩鬥,全部轉贈給了項伯。漢王劉邦得知自然感動,也因此而明白了張良的思慮深遠——在做漢王已經成為定局之後,如何從項羽的分封行為中撈到盡可能多的實惠,隻能寄希望於項伯身上。於是劉邦另外拿出重禮請張良轉贈給項伯,請項伯代他在項羽麵前求情,請求增封漢中地區。項王礙於項伯的麵子,就答應了。劉邦的封國地域除了巴蜀之外而增加了軍事要地漢中。這對劉邦後來的複奪關中,關係極為重大。張良一手操辦的以重禮賄賂項伯的非常之舉,是回報率極高的政治投資行為。
漢王劉邦前往封地之時,張良一直送行到褒中(今陝西南鄭北)。此時,張良的身份是韓王成的輔政大臣,而非漢臣。漢王劉邦深明道理,隻得請張良回韓國。在依依惜別之時,張良乘機勸說漢王燒絕棧道,向天下表示他絕無東還的意圖,以此緩和項羽對劉邦的戒心。於是,張良歸韓之後,劉邦傳令一邊行軍,一邊把棧道燒斷。張良指點劉邦把“示弱”的表麵文章做到了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