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首席智囊——張良(3)(1 / 3)

漢王四年(前203)八九月間,是楚漢戰爭發生轉折的階段。雙方在廣武相持數月,僵局一時無法打破,由於韓信、彭越的進攻和牽製,項羽後方屢屢告急。戰爭的主動權實際上已經不在項羽一方。劉邦派遣辯士遊說項羽,楚漢達成了罷兵合約。雙方約定:以鴻溝(今河南滎陽東南)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屬漢,鴻溝以東歸楚。作為合約的內容之一,項羽同意釋放漢王的父親和妻室。在約定達成之後,項羽即如約釋放了人質,並引兵東歸。項羽已經準備接受分治天下的局麵了,戰爭是否能夠至此而結束?據說,劉邦也有守約撤兵的打算,但是,張良、陳平卻提出了毀約追擊的建議。他們認為如果錯失這一消滅項羽的良機,將來必定後悔莫及。劉邦當然沒有必須守信的意識,他接受張良、陳平的建議,廢毀合約,揮兵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背信行為在戰場上最為常見,“兵不厭詐”本來就是兵家規則。張良毀約追擊的建議,直接導致了後來項羽被消滅的命運。從“興漢”的角度考慮,自然是正確的戰略決策。

但是,戰場勝負往往是瞬息萬變。劉邦在毀約追擊項羽的途中,曾經與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約定時間合擊楚軍。追及固陵,韓、彭之兵卻沒有如期到達。項羽被激怒了,他回軍反擊,漢軍大敗。漢王劉邦隻好再度轉入局部防禦戰,深溝高壘,堅壁不出。劉邦深知以自己的直轄軍隊,還是無法戰勝項羽。他滿腹惆悵地請教張良:“諸侯兵不從,為之奈何?”張良認為韓信、彭越不統兵會戰的原因是在擁兵觀望,他對劉邦分析:“項羽敗局已定,韓信、彭越的封地並未明確,他們不領兵參戰,自有他們的道理。君王如果與他們共分天下,可使他們立即參戰;君王如果下不了實地分封的決心,楚漢的勝負還是很難預料的。”張良建議劉邦立即與韓、彭約定:在戰勝項羽之後,封立彭越為王,將睢陽以北至穀城的土地,都分封給他;齊王韓信也進一步得到實利,封地除了故齊舊地之外,新增從陳向東直到大海的廣大區域。這樣,韓信的故鄉淮陰一帶,也歸屬於韓信所有。劉邦完全按照這一建議行事,派出使者,明確劃分韓、彭的分封地域,二人欣然從命,領兵前來參加大會戰了。張良勸劉邦以封地為誘餌,籠絡韓、彭參戰,使得項羽的敗亡不可避免,但同時也揭示出此前韓、彭二人確實有借敵自重、要挾君主的嫌疑。在滅項之後,韓、彭二人不得善終,與張良的利害分析對劉邦產生的心理影響大有關係。此是後話。

在隨後發生的垓下之戰中,神勇無敵的項羽之所以戰敗,除了韓信憑借優勢兵力,施展其軍事天才指揮布下“十麵埋伏”,使得楚軍疲於奔命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張良抓住了楚軍將士在苦戰之中特別眷戀故鄉的心理,令包圍楚軍的漢軍將士以楚語高唱楚地歌謠,誘發了楚軍的求生念頭因而大量逃亡。所以有“八千兵散楚歌聲”之說。“四麵楚歌”對人心的瓦解作用,我們隻要看一下項羽本人的反應,就可以明確無誤地得到確認。“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聽聞漢營楚聲都心神不定,更何況一般楚地將士?張良做楚歌吹散項羽八千子弟兵的說法,自古流傳,當有所本。

三、定漢奇策

在西漢正式開國之後,張良繼續以“帝師”的身份,為了穩定漢家天下,而貢獻著他的聰明才智。略述其概要如下:

第一,助成婁敬遷都之議。

漢初開國,以洛陽為都城。齊人婁敬以戍卒身份建言,勸說皇帝建都關中,劉邦聽後,猶豫不決。劉邦身邊的大臣大都是函穀關以東地區的人,大多主張依然建都洛陽:“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麵向洛水,它的阻固也足可以憑借。”在劉邦征詢意見時,張良說:“洛陽雖有這些險要,但它的地域狹小,不過方圓幾百裏,土地貧瘠,四麵受敵,此地並非用武之地。而關中地區左有崤山、函穀關,右有隴山、蜀山,沃野千裏,南有巴、蜀的富饒,北有畜牧資源的便利,三麵險要可以固守,獨用一麵向東控製諸侯。諸侯安定,黃河、渭水可轉運天下糧食,西上供給京師;若諸侯反叛,順流而下,足以供給軍需。這就是所謂的銅牆鐵壁、物產富饒的天府之國。婁敬的意見是正確的。”出於對張良戰略思想的信任,再加之張良的這番話,把利害關係講得非常透徹,於是,劉邦當天就決策,定都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