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一良相——蕭何(1)(1 / 2)

蕭何畫像蕭何(?—前193)不僅是協助漢高祖劉邦開國的功臣,還是安定漢初政局的良相。稱讚他一身而係天下安危,並不為過。在錯綜複雜的政治格局之中,他所表現出的大智慧、大才幹,贏得了後世的尊重和敬仰,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漢代曆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蕭相國世家》的結篇處,對蕭何有以下評論:“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有奇節。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龠,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位冠群臣,聲施後世,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司馬遷對蕭何的評價,雖然有“位冠群臣,聲施後世”的好評,但是實際上仍然有所譏貶。司馬遷的“微言大義”卻不被後人所認可。南宋時期的學者葉適就為蕭何打抱不平:“蕭何雖不逮古人,然漢非何不興也。(司馬)遷既不能品第其人,而始但輕之為刀筆吏,……遷殊不能辨,而後世因之,使人廢卷歎息而已。”(《習學記言序目》卷十九《史記一》)蕭何被推崇為中國古代的良相楷模,決非虛譽。

一、豐沛故交漢王首相

蕭何與漢高祖劉邦的關係非常特殊。他們都是沛縣人,而且私交甚好。蕭何以精通律法卻不周納害人而成為沛縣主吏掾,比起做亭長的劉邦地位要高。蕭何經常給劉邦以幫助。劉邦以小吏身份服役鹹陽時,有交誼的官吏們都送錢三百,蕭何卻送了五百。此事令劉邦終生難忘。兩人關係密切,可以從一件事上看得出來。劉邦與未來的嶽父呂公第一次見麵,是在沛縣縣令為呂公舉辦的接風宴上。當時蕭何受委托招待客人,在向呂公介紹劉邦時,他這樣說:“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這種調侃式的語言,隻能出自於好朋友之間。

後來,劉邦回到沛縣起兵反秦之時,蕭何與曹參實為其左右手。

蕭何政治家的風采,第一次表現出來,是在亂兵之中搶救和保護了秦代的律令和檔案文書。劉邦率軍進入秦都鹹陽時,其他將領們都爭先控製府庫,分搶藏於其中的金帛財物,唯獨蕭何卻獨具慧眼,首先進入秦丞相、禦史大夫府中把律令文書收藏起來。由此掌握了寶貴的檔案資料。劉邦之所以詳盡地知曉爭奪天下的形勝之地,以及各地的戶口多少、百姓疾苦等情況,就是因為蕭何從所得到秦朝的律令文書中為他提供了依據。並且,蕭何因此而掌握了秦朝的立法狀況,為開國之後,借鑒秦律,建立和完善漢朝的法律體係,奠定了基礎。

在鴻門宴之後,由於項羽刻意壓抑劉邦,改變楚懷王的約定,封劉邦為漢王,以巴蜀漢中為封地,迫使劉邦一度準備領兵進攻項羽。以當時雙方的勢力對比而言,如果沒有奇跡出現,恐怕劉邦難逃全軍覆滅的厄運。在劉邦出於激憤而失卻理智思考的關鍵時刻,蕭何表現出了深思熟慮的政治家風範。蕭何進諫說:“雖然稱王於漢中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不仍然勝於死亡嗎?”劉邦說:“為何說到死亡呢?”蕭何說:“現在軍隊兵力不如項羽,百戰百敗,怎麼會不自取滅亡?《周書》說‘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俗語說‘天漢’,此名甚好。能夠屈服於一人之下,而最終能得意於萬乘大國,是商湯、周武王的事業。我希望大王您稱王於漢中,善待百姓,招徠賢能人才,發揮巴蜀之地的優勢,將來規複三秦之地,就可圖謀天下。”劉邦這才心平氣和地接受項羽的分封。劉邦受封為漢王,即任命蕭何為丞相。

如果說,蕭何在進入關中之初,就搶先保存了秦朝的檔案文獻,是為劉邦未來的帝王之業,所建立的第一件大功,那麼,勸諫劉邦在形勢不利的條件之下忍辱退讓,以求得未來的東山再起,就是蕭何的第二件大功。

蕭何極力向劉邦推薦軍事天才韓信,促成了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最終成為戰勝項羽的決定性因素。則是蕭何為劉邦所建立的第三件大功。詳見“兵家智聖蒙冤元戎——韓信”一節所述。

蕭何為劉邦所建立的第四件大功,是在楚漢之爭中,先後為劉邦經營巴蜀和關中,替劉邦建立了牢固的後方基地,保證了軍需物資和補充兵員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楚漢之爭的正麵戰場上,使得劉邦在多次挫敗之後,都能夠重新振作起來。對此,《史記·蕭相國世家》有一段概括性極強的文字,照錄如下:

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

蕭何實際上全麵經營著劉邦的後方和根據地。為了適應戰時形勢瞬息萬變的需要,劉邦賦予了蕭何不必奏請就可以便宜從事的特殊權力。在劉邦陷入正麵戰場的對峙之時,蕭何是關中根本之地的實際統治者。好在,蕭何沒有辜負這樣特殊的信任,沒有利用這種特殊的權力為自己謀求利益,而是全心全意地服務於劉邦的興漢大業。如果沒有蕭何提供的後勤保障,劉邦根本不可能屢敗屢興。大規模的戰爭,持續時間稍長,所較量的就不僅僅是戰場上的攻防能力,而且包含了後勤保障能力的比拚。古人把這種關係形象地表述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蕭何的功勞,由此可以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