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測量最高峰4
測量隊穿越北坳天險
1975年3月底,測繪指揮部電話通知王玉琨小組:珠峰北坳重力測量任務要提前。
大家從口音聽得出,打電話的是測繪指揮部的陳順斌副隊長。
聽說北坳地區的測繪任務要提前,連一貫沉著的王玉琨也坐不住了。他急急忙忙地間:“北坳小組幾個人?”
陳順斌說:“7個。”
王玉琨急急地問:“有我嗎?”
陳順斌反問道:“你的身體咋樣?”
王玉琨的身體本來是沒得說,但偏偏在前幾天的那場特大暴風雪中感冒了,現在還沒好,說話都有些悶聲悶氣的。
現在,在北坳小組將要成立的關鍵時刻,如果說出了病情,肯定不會讓他加入7人小組中去。
王玉琨強打起精神裝出一副底氣很足的樣子說:“我身體很好,沒問題。”
陳順斌說:“那你來吧,具體人員支委會上定。”
放下話筒,王玉琨朝四周看了看,正好看到藏族戰士朝他微笑的臉,那一臉的微笑有些神秘莫測。
4月1日,王玉琨一大早便爬起來打好背包,奉命返回5400米營地,今天,他的頭不太痛了,身體像是也有勁些了。王玉琨出門時想:真是老天保佑。
珠峰北坳測點的高度為7000米,是珠峰地區此次測量的一塊硬骨頭,也是一處氣候無常、難以攀登的天險。
王玉琨在西藏工作了10多年,背著測繪標材、標石上過6400米的高山,但7000米的高度,他還沒上過。
但無論從業務上、經驗上、體質上,王玉琨都自信比較適合參加北坳測量任務。因此,昨晚上得到消息後,他就下定決心,要力爭參加北坳小組。
昨晚,王玉琨小組的藏族戰士普布也一直纏了他一夜,直到他保證了要好好推薦,普布才罷休。
“北坳小組”成立了。
測繪分隊指揮部指定分隊副隊長陳順斌帶隊。組員共有6人:吳泉源、鬱期青、普布、徐東升、大紮西、王玉琨。
除了提前就在指揮部的陳順斌、吳泉源、王玉琨外,其他幾位是接到通知後,緊急集結到這裏的。
4月4日下午,北坳小組召開了建組後的第一次小組會。大家在會上集思廣益,共同商討了行動方案,結合前一段執行任務的情況,對北坳地區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可能性的問題,研究了一些對策,製定了相應的措施。
夜深人靜,躺在5400米測繪指揮部的帳篷裏,王玉琨難以入睡。
加盟北坳小組的願望成為了現實,下一步就要向北坳天險迸發了。執行這樣一次特殊行動的前夕,他這個“老測繪”的心裏,也是難以平靜的。
7000米,這樣一個數字寫在紙上是輕而易舉,但要到實地去走一遭,可不是開玩笑的一件事。北坳天險在王玉琨10多年的測繪生涯中,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破記錄”的一次冒險。
每個真正的測繪戰士,都希望向前所未有的“空白”發起挑戰,用自己的體能、智慧和雙手幹出一件事,幹一件待到老年向子孫們說起時值得自豪的事。
現在,這個曆史的機遇已經握在了王玉琨的手裏,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是什麼,也不知道在將要開始的測繪途中,他的命運將會怎樣……
王玉琨起身坐起來,想在這重要時刻至曲來前寫一封家書,讓家人和他一起,共同為執行一個神聖的使命而幸福。
王玉琨的另外一種考慮是,這次行動的危險性較以往任何一次都大得多,萬一他在此次行動中遇到不測,也不至於沒給家人留下隻言片語。
一陣夜風從帳篷的縫隙裏吹來,王玉琨感到一種徹骨的寒意。他把披在肩上的鴨絨衣穿好,點上床頭的蠟燭,準備把剛才的思路記錄在紙上。
但手中的自來水筆在這個夜晚很不流暢,信寫了幾個開頭,都不太滿意。這時他猛然醒悟,這封信即使寫好也是無法郵寄的,一是這裏沒有郵局,二是測量珠峰當時還是一次保密的行動,紀律要求是不能向外界透露消息的,包括自己的家人。
原計劃4月6日抵達6500米營地後,要在這裏休息一天的,讓北坳小組的7個人在進發“天險”前好好恢複一下體力。因為一旦出發,就極少再有休整的時間了,除非遇上無法工作的壞天氣。
但一到營地大家就坐不住了,一是對於北坳這塊硬骨頭,大家這一段心裏一直憋得癢癢的,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它拿下來;二是各小組的任務都很重,完成北坳任務後,大家還要趕回去,參加本小組任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