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做好保障4

工程兵擔負各種工程保障任務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誌願軍工兵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思想指導下,陸續進入朝鮮。

1950年10月2日,在吉林市整訓的軍區工兵教導團接到東北軍區司令部的急電,命令教導團立即派一個營火速趕到長甸河口搶修橋梁。

在美軍空軍的狂轟濫炸之下,維係中朝交通的主要通道之—,鴨綠江長甸河口公路大橋也被炸斷,這使得急待過江的車輛在兩岸雲集。

接到命令,工兵教導團立即集結所屬的第二營的四連、五連和一個學員隊共3個連的兵力,在二營營長謝義俊、教導員賈偉率領下,於5日趕到長甸河口。

部隊一到駐地,謝營長就向戰士們講清這個渡口的重要作用,並傳達東北軍區首長關於迅速修複這座江橋的指示,對各個連隊的任務作出具體的部署。營長講話結束後,賈教導員作政治動員。

經過一番動員,戰士們心情激憤,豪情滿懷,義無反顧地迅速投入了搶修橋梁的戰鬥。

搶修橋梁的工作危險而艱難。美軍每天都出動飛機對大橋進行轟炸。戰士們冒著敵機的猛烈轟炸,頂著深秋的寒風,頑強地與敵人搶時間,拚速度。常常是敵機剛轟炸完,工程兵們就衝上大橋,開始搶修。當他們將橋梁修複,過不了多少趟車,敵機又飛來臨空投彈,炸得橋板四處翻飛。

戰士們始終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連續戰鬥的作風,隨炸隨修,反複搶修,竭盡全力不使交通中斷。

但是,因為缺少空中掩護,大橋最終被毀嚴重,難於修複。麵對這種形勢,二營黨委召開擴大會,發揚軍事民主,研究新的戰法。

黨委集思廣益,決定在用少量兵力反複搶修公路大橋的同時,在上遊不遠的地方架設一座舟橋,雙橋並渡,做到此斷彼通,彼斷此通,以保證渡口交通不易中斷。

經過勘察,二營官兵們在鴨綠江上遊選擇了一段地形比較隱蔽、水流較緩,水麵寬200多米的地方作為架橋點。隨即,二營官兵們在兩岸構築橋礎,開辟進出路,準備架設舟橋。

兩岸橋礎和進出路剛修好,一輛輛特種舟橋車便開抵江邊,卸舟泛水。為加快連結舟橋的進度,幹部戰士都身著短褲,紛紛跳入江中推舟架橋。

為了不暴露我軍企圖,保守秘密,麻痹敵人,二營的官兵們就白天休息,養精蓄銳,一到黃昏就全部出動,突擊作業。

10月的東北已經是寒意陣陣,夜間水溫已降到五六攝氏度。在水中作業,官兵們凍得渾身起雞皮疙瘩,上下牙直打架,但大家仍然堅持在水中勞作,不架通舟橋不上岸。炊事班及時送來辣椒湯或薑湯,大家一手扶著鐵舟,一手端起大碗喝上一陣,又繼續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