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美軍負責掩護的迫擊炮受到誌願軍炮火的壓製,反衝擊的士兵還沒衝出多遠就出現了重大傷亡。在繼續向前衝擊的時候,誌願軍的子彈從側麵射擊而來,原來旁邊的陣地也被誌願軍占領了。美軍的突擊排很快全部傷亡,希斯親自帶領士兵衝擊,結果在一個上坎上被子彈打倒。
一個士兵拉著他往回拖,上來的拉姆斯巴格上尉在照明彈的光芒下看到了這樣的情景:這個士兵的胳膊被打爛,一塊皮膚掛在斷裂的傷口上。他用一隻手拉著一個人,這是胸部中彈已經昏迷了的希斯。
在這時,誌願軍開始了又一輪衝擊,美軍G連殘存的土兵活著逃回環形陣地的,僅僅是很少的幾個人。
在砥平裏環形陣地中與誌願軍徹夜血戰的,還有一個法國營,這個營由拉爾夫·蒙克拉中校指揮。
拉爾夫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法國軍人,軍服上掛滿了各種軍功勳章,他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曾經13次負傷,現在一條腿還痛得厲害。
朝鮮戰爭開始的時候,他是法國外籍軍團的監察長,他的軍銜本來是中將,但他認為能帶領法國軍隊參加朝鮮戰爭是一種特殊的榮耀,自願把自己的軍銜降為中校。
當誌願軍開始衝擊的時候,這個59歲的老中校命令士兵拉響手搖警報器,警報器尖銳而淒厲的聲音響徹夜空。
這個法國營中的大部分士兵,都是法國原外籍軍團的老兵。他們在和誌願軍拚刺刀的同時,還跟那些從前沿跑下來的美國士兵頂牛:“該死的,回到那邊山頭上去!反正你得死,不如死在山頭上!”
但是,法國軍的反衝擊也連續失敗,弗裏曼團長不得不使用預備隊來堵住蜂擁而上的誌願軍,但是由於G連陣地失守,環形陣地已被誌願軍突開一個很大的缺口,環形變成了凹形。
就在砥平裏環形陣地出現危機的時候,二十三團團長弗裏曼上校的手臂中彈了。
也就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誌願軍最不願意看見的情景出現了:天又一次亮了。
與砥平裏血戰同時進行的同樣殘酷的,還有在美軍向砥平裏增援的途中,誌願軍所進行的阻擊戰。
在那裏,誌願軍的血肉之軀所要麵對的是滾滾而來的美軍坦克群。
13日,當砥平裏開始受到誌願軍攻擊的時候,李奇微命令美第二師三十八團立即北上增援。但三十八團沒有走出多遠,便受到誌願軍的阻擊,雙方戰鬥激烈並形成膠著狀態。
14日,砥平裏的弗裏曼上校一次又一次要求立即增援的電話弄得李奇微心煩意亂,他隻有再派出增援部隊去解救被圍攻中的二十三團。
但是,美第十軍正麵已經沒有可以調動的部隊了,如果再增派部隊,隻有動用預備隊。戰爭中防禦一方如果到了動用預備隊的地步,至少說明整個防線的兵力布局已到捉襟見肘之時了。
在接近砥平裏的地方,有一個叫曲水裏的村莊,坦克分隊剛剛看見村莊裏的房舍,就遭到了誌願軍迫擊炮的猛烈攔截,長長的坦克隊伍被迫停了下來。
無論天上的飛機和地麵坦克的火力如何壓製,誌願軍的子彈依舊雨點般地傾瀉而來。
坦克上步兵的任務是掩護坦克的前進,但是這些步兵很快就跳下坦克,跑進公路邊的雪坑裏藏了起來。
柯羅姆貝茨在對講機中大喊,但是他的嚎叫阻止不了坦克上步兵的逃跑。
當坦克繼續前進的時候,幾十名步兵包括兩名軍官被扔下了。
曲水裏是個小村莊,公路從村莊的中央通過。誌願軍戰士從村莊兩側的高地上向進入村莊的坦克分隊進行射擊,手榴彈在坦克上爆炸,雖然不能把厚裝甲的坦克炸毀,但是坦克上的步兵無處躲藏。
有的誌願軍戰士直接從公路兩側的房頂上跳到坦克上與美軍士兵格鬥,並且把炸藥包安放在坦克上引爆。
坦克連連長見有的坦克已經燃燒,要求停下來還擊,被柯羅姆貝上校拒絕了,他叫道:“往前衝!停下來就全完了!”
通過曲水裏村莊之後,坦克分隊的數輛坦克被擊毀,搭乘坦克的L連160名士兵隻剩下了60人。
在距離砥平裏約兩公裏的地方,公路穿過了一段險要的地段:這是一段位於望美山右側,於山腰鑿開的極其狹窄的豁口,全長140米,兩側的懸崖斷壁高達15米,這裏的公路窄的一次僅能勉強通過一輛坦克。
當柯羅姆貝茨的第一輛坦克進入隘口的時候,誌願軍的一發反坦克火箭彈擊中了坦克的炮塔。
4名工兵乘坐的第二輛坦克進入隘口以後,火箭彈和爆破簡同時在坦克兩側爆炸,坦克上的工兵全被震了下來。
受到打擊最嚴重的是坦克連連長乘坐的第四輛坦克,在被一枚火箭彈命中之後,除了駕駛員還活著,其餘的人包括坦克連連長希阿茲在內,全部死了。
幸存的駕駛員把這輛燃燒的坦克的油門加大到最大限度,猛力撞擊其餘毀壞的坦克,終於使狹窄的公路沒有被堵死。
在懸崖上麵的誌願軍戰士把成束的手榴彈和捆在一起的炸藥包扔了下來。坦克連連長被炸死了,沒人指揮坦克前進了。
衝過了隘口的坦克調過頭壓製誌願軍對隘口的攻擊,沒有通過的坦克也在後麵向誌願軍開火。此時,一直跟隨坦克搭乘到這裏的步兵成了誌願軍射擊的活靶子。
至於隊伍最後麵的那輛收容傷員的卡車,雖在誌願軍的夾擊下一直跟隨到這裏,但它隻是到了這裏,卡車被打壞了,車上的傷員全部下落不明。
衝過隘口,柯羅姆貝茨在坦克中立即看見了在砥平裏外圍射擊的美軍坦克以及與誌願軍混戰在一起的美軍士兵。他立即命令與砥平裏的美軍坦克會合,然後向誌願軍圍攻的砥平裏陣地開炮。
砥平裏的美軍二十三團聽說騎兵一師五團到達的消息,如同得到百萬援軍一般騷動起來。
實際上,美騎兵一師五團的增援部隊到達砥平裏的隻有10多輛坦克和23名步兵,23名步兵中還包括13名傷員。增援的坦克一路衝殺過來基本上已經沒有彈藥了。因此柯羅姆貝茨上校九死一生地到達了砥平裏,除了給了二十三團以心理上的支援外,沒有軍事上的實際意義。
在15日下午,誌願軍停止了攻擊。
原來,在砥平裏堅守的美軍並非原來估計的隻有兩個營的兵力,對方人數不但有6000人之多,而且防禦工事十分堅固,我軍以野戰方式攻擊根本攻不動,況且對方的飛機、大炮、坦克的火力十分猛烈,我軍參加攻擊的3個師所有的火炮加起來才30多門。兵力和火力的對比如此懸殊,拿下砥平裏是很難的。
由於誌願軍已經失去殲敵的機會,沒有必要與美軍硬拚下去,鄧華於是向誌願軍總部建議撤軍。
15日18時30分,誌願軍總部收到鄧華指揮部的電報。報內容如下:
彭洪解並金韓:各路敵均已北援砥平裏之敵,騎五團已到曲水裏。今上午已有5輛坦克到砥平裏,如我再殲砥平裏之敵將處於完全被動無法機動,乃決心停止攻擊砥平裏之敵。已令四十軍轉移至石陽、高鬆裏、月山裏及其以北地區。三十九軍轉移至新倉裏、金旺裏、上下桂林地區。四十二軍轉移至蟾江北岸院垡裏、將山峴以北地區。六十六軍轉移至原州以北地區。一二六師轉移至多文裏、大興裏及川北地區,並以一部控製注邑山。各軍集結後。再尋消滅運動之敵。因時機緊迫未等你回電即行處理畢。
彭德懷認為確實有必要撤退,沒有必要在這個小旮旯與敵糾纏,於是命令停止戰鬥,主動撤退。
於是,參戰的誌願軍各師團立即脫離與美軍接觸,積極主動撤出戰鬥。
美軍的增援部隊源源不斷,但是都撲了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