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東線反擊戰7

製定輪番作戰計劃

1951年2月,早在橫城戰役之前,彭德懷就曾給中央軍委發去電報,要求緊急補充兵員。

彭德懷還建議:

中央速調十九兵團分三路,入朝增援。

正當十九兵團往東北開進的時候,彭德懷請求增兵的電報又一次到達了中央軍委。

周恩來曾對兵員補充提出三種解決方案:

第一是抽補兵員,就是從每個軍抽調一部分兵員來補充。第二是抽補建製,就是用成建製的部隊補充上去。第三個辦法是換班補充,就是預備好二線部隊,當一線一個軍或一個師需要補充兵員時,他們就會到後方修整,把二線部隊開往一線。

在這個3個方案中,周恩來覺得第三個是最好的。

毛澤東也在思考著朝鮮戰場上我軍的兵員補充問題。他從朝鮮戰場上的局勢和彭德懷的報告中看出,美軍不被大量消滅是不會輕易罷手的。

為堅持長期作戰,大量的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最終解決朝鮮問題,中央軍委經過反複的研究決定:

在朝鮮實行輪番作戰的方針。

具體方案由周恩來擬定。

周恩來連續召開會議,經過反複研究,最終形成一個草案,然後交給毛澤東審閱。毛澤東很快給周恩來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又提了幾點建議。周恩來根據毛澤東在信中所提建議,迅速對方案作了修改。

此時,中央軍委製定的輪番作戰計劃是:

正在朝鮮作戰的9個軍30個師編為第一番;第十九兵團3個軍、第二十兵團兩個軍、二野北調的3個軍及第四十七軍,一共9個軍為第二番;第十三兵團4個軍與二野在3月份第二次向北開進的3個軍及董其武兵團的兩個軍,共9個軍27個師為第三番。第二番誌願軍計劃於2、3月份開往朝鮮,之後,第一番誌願軍逐步退出戰場,進行修整。

為了使前線指揮不受這一新方案的影響,中央軍委決定誌願軍司令部、政治部及第十三兵團原有機構和工作人員均不調回,仍舊留在朝鮮前線繼續工作。十三兵兵團所屬的工兵團,各軍所屬的炮兵團、後勤機構、車輛及擔架團,各兵站分部及一切運輸工具物資彈藥和醫院,均留在朝鮮戰場,移交給第二番作戰部隊使用。

同時,中央軍委還命令東北軍區及軍委總後勤部調整在朝作戰部隊的運輸工具,保證每團有10輛大車,每一萬人有20輛汽車。

後來,由於第九兵團的廣大官兵不願回國修整,堅決留在朝鮮。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表示同意。

由於第九兵團留在朝鮮,繼續參加作戰。中央軍委又對輪番作戰計劃做了一次修改。兵員補充、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等事項也按照新修改的方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