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北轉移6

孤膽英雄獨擋美軍

1951年5月下旬,第五次戰役後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利用誌願軍前突太猛,戰線延伸太長的機會,出動大批機械化部隊,猖狂北犯,企圖與一支已突破誌願軍北漢江防線的摩托化部隊會合,以斬斷江南誌願軍後撤之路。

在東京,李奇微將軍驕橫地向記者宣稱,他正在創造一個類似於他的前任麥克阿瑟曾經創造的“仁川登陸”似的輝煌戰例,而這一次吃虧的,不是北朝鮮人,而是中國人。

戰局的確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地步。尚在北漢江以南的我軍大部隊、機關、後勤奉命火速北撤,以免被對方截斷。

對方飛機瘋狂轟炸,江麵上無法搭橋,人多舟少,戰士們隻好就地砍伐樹木,用繩子連成長串橫置江麵,會水的遊向北岸,不會水的則抱著圓木,“爬”過北漢江。

為確保南岸我軍安全渡江,譚秉雲所在的中國人民誌願軍二十七軍某部從東線星夜疾進,趕到金化東南40公裏處的390高地,緊急構築工事,以阻擊進犯之敵。他們的任務簡單而明白:不惜一切代價,為大部隊安全過江爭取更多的時間。

5月24日這天傍晚,班長譚秉雲帶著新戰士毛和在390高地下麵的公路旁邊挖好了散兵坑。這地形是譚秉雲精心選擇的,這一段公路很窄,一邊是小河,另一邊是山岩。

河岸和岩壁都很陡峭,打壞對方一輛坦克,其餘的坦克很容易被堵塞。作為一班之長,譚秉雲深知這次阻擊任務的重大意義。

趕到390高地後,他立帶領全班戰士到指定地點構築工事。

稍後,他又把其餘戰士留在山腰上的戰壕裏打掩護,自己則帶著毛和下了公路。譚秉雲警惕地注視著公路盡頭處的動靜。

隻見遠處的天幕上,掠動著一道道光柱。不一會兒,隨著光柱越來越來越近,轟響聲也越來越大。有一道光柱穿過前麵的一片樹林,射到了隱蔽著千軍萬馬的390高地上,再從高地移向河麵,又突然移到了譚秉雲藏身的地方。

幸虧他早已用樹枝將自己隱蔽好,對方看不見他。從樹葉的縫隙望出去,光柱一道連著一道,數不清有多少,在公路上不停地晃動,一個個龐然大物從遠處疾馳而來。

離遠看,塵土衝天的公路上仿佛是扭動著一條巨大的鐵鎖鏈,把那一道道光柱也染成了橙黃色。

“班長,看清了嗎?有多少輛坦克?”新戰士毛和緊張地問。

“還看不清楚,”譚秉雲從腰間取下一個手雷遞給毛和說道,“我先上,你在這。”這時,從轟響的引擎聲

已經分辨得出履帶的鏗鏘聲,車上的光柱還直直地射到了隱蔽著班裏戰友的半山腰上。譚秉雲離開用樹枝遮擋著的散兵坑,在灌木叢中向前爬去。坦克越來越近了。

譚秉雲雖然是個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兵,但打坦克比畢竟是生平第一次,心中也不免有些緊張。

坦克離他不到20米了,他一動不動;15米了,他直起身單腿跪地,右手緊握著手雷,左手食指套在插圈裏,繼續耐心地等待著。

坦克每前進一米,毛和與山腰上的戰友們心裏就揪緊幾分。

5米,3米,終於,戰友們看見譚秉雲手一揚,手雷疾速飛出,成弧線向當頭的坦克砸去。

“轟!”隨著震天動地的一聲巨響,一團滾燙的氣流猛撲到譚秉雲臉上。

他定睛一看,吃了他一手雷的坦克並沒有被打“死”,它的前燈被炸爛了,一邊胡亂地打炮,一邊繼續往前爬,很快便從譚秉雲麵前駛過去了。

譚秉雲這一下急了,放它過去,萬萬不能!他不顧死活地衝上公路,甩開大步猛追坦克,對準它的屁股扔出了第二顆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