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工學院成立5

蘇聯專家確定校址

1952年7月底的一天下午,北京西苑機場無遮無攔的地麵伸展在酷暑的烈日下,蒸騰起的熱浪將機場遠處的樹林烘烤得如幻影一般晃動。

飛機跑道旁,陳賡和徐立行一行人被曬得汗流浹背,白襯衫被汗水一浸,幾乎貼在身上。

接到通知,陳賡等人知道蘇聯專家今天到京,特地來機場迎接。他們已經在這裏等了好久。不知什麼時候,遠處的天空傳來了飛機的轟鳴聲。

“到了,蘇聯顧問到了!”年輕的參謀人員興奮地喊起來。

“把鮮花準備好!”陳賡吩咐幾個女戰士,回頭招呼大家向停機坪走去。

飛機停穩了,機場地勤人員把扶梯搭向打開的機艙門,艙門打開了,一位瘦削禿頂的老人走出機艙。老人就是蘇聯政府派往中國的專家設計組組長,列寧格勒莫熱斯基軍事航空學院副院長瓦·依·奧列霍夫中將。

陳賡快步迎上去,扶住剛走下扶梯的奧列霍夫中將,用俄語大聲問候道:“斯特拉斯維傑!”(俄語“您好”)

奧列霍夫中將有點驚詫,回過頭小聲問翻譯:“怎麼,陳將軍會俄語?”

沒等翻譯說話,陳賡笑著說:“1926年9月,黨派我去蘇聯學習了半年,那時候學了一點俄文,可幾十年不用,我那點俄文底子早就當飯吃掉嘍!”

奧列霍夫中將一行共5人,包括炮兵少將、內燃機專家、海軍上校和一名翻譯,他們稍事休息,就熱情地投入工作之中。

奧列霍夫中將認為,建立一所高等軍事學院,選校址,搞基建,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解決師資來源,而這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努力,蘇聯可以幫助中國製定教學規劃,但不能包辦代替,這所大學的主人是中國人。

陳賡非常讚同這位老布爾什維克的意見,他們一連幾天在一起討論,互相建立起信任和友誼,雖然軍委已經初步選擇哈爾濱為軍事工程學院的校址,但陳賡認為必須尊重蘇聯專家的意見,讓他們去各地具體考察一下,最後再確定校址。

8月5日,陳賡和徐立行帶領幾位工作人員,陪同奧列霍夫專家組先後考察了南京、上海和大連。奧列霍夫專家組認為,這幾個地方都不具備辦軍事工程學院的保密和安全條件,最後,一行人來到哈爾濱。

已先期來哈爾濱做過各項籌備工作的徐立行,詳細向陳賡和蘇聯專家介紹哈爾濱市的各方麵情況。

哈爾濱是解放軍解放的第一批大城市,是老解放區。這裏有良好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生機勃勃的工農業生產,特別是舉足輕重的軍工企業,以及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代表的高水平的工科大學教育體係等,令蘇聯專家十分滿意。

考察組對以俄語授課而聞名全國的重點工科高校的哈爾濱工業大學,進行深入考察並與蘇聯專家和中國教員座談。之後,又訪問了幾個大型軍工企業。至此,他們已經得出一致的結論,哈爾濱具備了所有建院的條件,外加水力充沛的鬆花江,可供海軍工程係教學之用,校址就定在哈爾濱了!

院址終於定下來了,為此,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舉行了宴會上。看到餐桌上擺滿紅珍珠般的魚仔醬、蘑菇沙拉、地道的俄國蘇布湯和酸酸的“黑列巴”即俄式烤麵包時,奧列霍夫連稱“哈拉少”。

陳賡哈哈大笑,不無自豪地說:“怎麼樣?這跟你們在國內的生活比較也不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