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工學院成立6
徐立行草擬建校方案
1952年,8月30日,在考察組一行回北京之前,蘇聯專家就即將全麵展開的學院建設,和陳賡、徐立行等中方同誌充分交換了意見。
奧列霍夫對20餘天的考察結果很滿意,他認為中國已經存在一支可以承擔高等軍事教育的師資隊伍,在軍事工程學院成立之初,教員來源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學教授、副教授中抽調老教員,作為教學骨幹力量;第二個層次是從軍隊院校和地方院校的講師與助教中抽調,依靠老教授培養這些年輕的後備教員,然後投入正式教學。
奧列霍夫還說,蘇聯的軍事科學技術學院是由各軍兵種獨立自辦的,各軍兵種各有個的教師隊伍,而中國沒有這樣的師資力量,所以隻能建立陸海空綜合性的軍事科技高等學院,以充分發揮有限教師的使用率。奧列霍夫認為,蘇聯專家不直接講課,而是幫助中國教師備課,這樣能培養出一批合格的教師。
徐立行在陳賡的指示下,隨時與蘇聯專家交流,並根據軍委聶榮臻、粟裕報告的精神,幾易其稿,起草了一個具體的建院方案。
這個方案指出:
在軍事技術力量缺乏、各軍兵種不可能同時開辦各自的高等工程技術院校的情況下,軍事工程學院應是在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下的一所綜合性的高等技術院校。學院按軍兵種設空軍、炮兵、海軍、裝甲兵和工兵5個工程係;按兵器裝備設置23個專科……
每個係都是未來有關軍兵種單獨的高等技術院校的基礎和雛形。
畢業生分配去向:
一是到各軍兵種任軍事工程師;
二是到國防工廠任驗收成品的軍代表;
三是到中央軍委機關負責技術工作;
四是留校深造後任教師。
方案中又列出組織係統表,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公共課教授的名稱。
奧列霍夫和另3位蘇聯專家認真聽取了方案介紹,經過短時間的討論和個別處的修改,方案獲得一致通過。
奧列霍夫高興地說:“按照這個方案,我們將建設一座‘院中有院、係中有係’的大學,這種軍事技術學府在蘇聯沒有,在世界也不曾有過。”
東北軍區對軍工學院選址問題給予支持。
中共中央、政務院、中央軍委正式下發文件。
命令國家衛生部和東北人民政府把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醫科大學47萬平方米校舍撥給軍事工程學院作為立足點,哈醫大另選校址。
周恩來隨即又派出一個政務院檢查組,去沈陽和哈爾濱兩市,督促、落實東北有關方麵的人力物力保障問題。
至此,軍事工程學院在哈爾濱文廟街建院的劃地問題,得以完全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