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工學院成立8
全麵展開招生工作
1952年9月12日,中央軍委根據陳賡的建議,為了給軍事工程學院的招生和選拔助教做準備,特別向全軍下達了《關於調查登記大學、專科學校學生及各種技術人才的指示》,要求各單位在10月底之前完成調查登記工作,並速報中央軍委。
這個文件是陳賡和彭德懷商量之後下發的。
籌委會成立之初,為了實施“邊建邊教邊學”的建院方略,陳賡常去找主持軍委工作的彭德懷彙報和請示,這一次是談招生問題。
“彭老總呀,軍工的學生來源是個突出問題,一根草你再澆水施肥,也長不成大樹,要培養出高質量的工程師,首先要選好苗子啊。”
彭德懷點頭說:“是哦,這道關一定要把嚴點,進軍工的學員,政治思想,學習成績,軍事素質,身體狀況,都得合格才行哦,你有什麼招生方案嗎?”
陳賡說:“我們籌委會的意見是,第一批、第二批的學員,一律從部隊裏選拔,高中畢業生沒當過兵,暫時不考慮。這幾年參軍的青年知識分子不少哩,有的還是進過大學校門的肄業生。”
“我同意,先從部隊裏招生,”彭德懷說:“最好先摸摸底,到底有多少合格的?你去找總幹部部商量吧,讓他們發個文件。”
9月22日,籌委會向軍委呈送有關招收學員的報告,報告中提出:
每期學員以800名畢業人數為準,預科招生應錄取1000人,以保證有880~900人升入本科。
9月下旬,隨著各大軍區的調查工作相繼展開,陳賡在北京親自主持招生工作的專門會議。
陳賡說:“全軍青年知識分子的情況正在調查,這是招生工作的前奏曲。我看招生工作應該開始了,這要涉及全軍,抓晚了就被動了。要派工作組下去,招生工作就由張衍同誌負責吧。”
剛從武漢回京的張衍說:“我建議組成8個工作組,分頭下到6大軍區和特種兵部隊以及軍委直屬隊。每個組由1名師職幹部任組長,總幹部部也應派少量幹部參加。組長的具體人選嘛,還是請院長點將吧!”
陳賡等大家都發言以後說:“招生是件大事,組長由我們自己的幹部擔當,我才放心,我先點將,大家再一起商量。”
最後確定的8路招生工作組是:華北軍區工作組,組長張國良;華東軍區工作組,組長沙克;華南軍區工作組,組長鄧易非;西南軍區工作組,組長杜鳴珂;西北軍區工作組,組長王序卿;東北軍區工作組,組長吳生敏;特種兵部隊工作組,組長周景良;軍委直屬隊工作組,組長賀達。
陳賡一聲令下,8路招生人員緊急奔赴各自負責的區域。
8個工作組拿著總政總幹部部的命令,嚴格審核文憑、任職使用情況,把關調查、最終考核錄取各個環節。
招生工作是在嚴格保密的規定下進行的。本人預審通過後,頂多告訴你“去上大學”,去什麼大學,大學在哪兒,則作為軍事機密而不許多問。
陳賡還於11月中旬親自到華東、中南地檢查、督促招生和選拔助教工作,一切工作都以臨戰的姿態高速度運轉著。
11月24日,中央軍委在向全軍下達的指示中強調:
為加速現代化國防軍的建設,軍委創辦軍事工程學院,培養各軍兵種高級軍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決定從部隊中抽調大學、專科以上理工科學生。對兩種抽調對象分別進行文化考試、政治審查和體格檢查。一次是對高中畢業和大學肄業一二年的人員,另一次是對大學肄業三年以上和大學畢業的人員,前者合格即錄取為學員,後者合格即錄取為助教。
選調的原則是:凡是學非所用或大材小用者,或用不了可能調出者均應抽調;報考的學員名額應超過錄取數……
限於12月底考試完畢,錄取的學員於1953年1月集中。
各大軍區對軍委的命令嚴格執行,對軍工學院招生大開綠燈,隻要是錄取的秀才,不論擔任何種職務,一律放行,絕不講價錢,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將軍的文化教員被軍工招生組選中後,也立刻打背包北上。
8路招生組從全軍精選的第一批助教共231名,後來又陸續增加,助教隊劃分為3個區隊,擔任區隊長的黃慶華、陳寬等同誌是這300餘名助教中的佼佼者,這一大批朝氣蓬勃、素質良好的青年人成為哈軍工老教授們的得力助手和教師隊伍的生力軍。
1953年元旦剛過,軍事工程學院裏文廟街上的積雪打掃得幹幹淨淨,辦公樓王字樓的門前掛上了“歡迎第一期學員和助教來院”的紅布橫幅,彩旗在微風中輕輕飄蕩。
馬路上,一群群年輕軍人穿著新發的皮大衣和大頭鞋,說說笑笑的走過,他們昂首闊步,臉上掛著幸福又自豪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