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工學院成立10
隆重舉行奠基典禮
1953年12月18日,哈軍工營房建築委員會正式成立。建委會主任為李懋之,委員有徐立行、張述祖、張複明、張友亮、高慶魁、高步昆、殷之書、沈正功,另為蘇聯專家留下1個委員名額。
建委會當天即開始辦公,各專業組各司其職,風風火火地投入工作。
1954年1月15日,哈爾濱建築設計院王院長和幾位設計師來學院商談建築規劃、年度計劃與設計要求,李懋之帶領高步昆、殷之書等人與他們詳談總體布局和分期建築計劃。
寒暄之後,李懋之提出了要求,房屋建築要堅固適用、美觀大方。教學大樓要氣勢雄偉,內部寬敞舒適,采光明亮,但要注意節約,不可浪費。每層樓道要3米寬,大門庭要寬敞,立柱要用大理石,教室等房間均采用木地板。
王院長聽了李懋之意見,抬起手撓了撓頭皮,麵帶難色地說:“哎呀,你們這個基建任務太重了,我們隻能先承擔今年的工程,明年的任務恐怕得找更大的設計單位來幹。我建議你們請王市長召集與建築施工和附屬設備有關的單位開個聯席會,通盤解決基建施工問題。”
3天後,哈爾濱市長王一倫在市政府召開20多個有關單位的會議,會議要求各單位把軍工的基建當做頭等任務來抓,工程的甲乙雙方應立即協商,簽訂合同,準時開工,確保完成任務。
市府各業務部門聞風而動,全力支持軍工的基建。
哈爾濱的氣候是無霜期短,春秋兩季轉瞬即過。每年10月中旬就下雪封凍,天氣寒冷的時候,大鐵錘砸到地上也隻是個白點。到了第二年4月下旬,一場強勁的西南風連刮上幾天,凍土層自表麵向深部慢慢化開,農民們便爭分奪秒,備耕犁地。顯然這種自然條件給建築施工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為了擺脫凍土層,有效抵禦嚴寒,哈軍工要求房屋基礎必須在2米以下,牆厚達到72厘米,窗戶要雙層,鋼筋水泥構件要現場澆注。
在機械化程度很差的20世紀50年代初,3年中要完成60萬平方米,是非常困難的。建築工程公司的經理們一聽,嚇得直縮脖子,參加完王市長的會,他們普遍情緒低落。
“咱幹不了,沒有金剛鑽不敢攬瓷器活兒,軍工的任務太急了,這麼大的施工量3年完成,神了!”
“軍隊的事兒可碰不得,一旦幹不完,這責任……”
結果王一倫的會是開了,可沒有人來和哈軍工簽合同。王市長急了,他親自出馬動員,好說歹說,建築工程公司才把1953年的10萬平方米建築項目承擔下來,以後的任務另議。
施工隊伍初步解決了,接下來要解決施工材料的問題。眼下的主要任務是在破土動工之前,把材料運進來,但材料問題仍是霧裏看花。
李懋之坐不住了,他去找剛剛上任的新市長呂其恩,呂其恩指定幾家磚窯場專為軍功學院生產,但是這些材料都是國家劃撥的,去年秋天哈軍工沒有上報計劃,現在都晚了,現抓哪兒來得及啊?
李懋之連忙將近期的工作布置下去,來不及和妻子打招呼,就帶著駐工地代表申文勳科長乘火車直奔北京。
一到北京,李懋之先找在北京開會的陳賡彙報,然後就找到總後勤部營房管理部的範子瑜部長,讓他幫助解決問題。
範子瑜從紅軍時代到解放戰爭,一直是軍中理財能手。範子瑜聽完李懋之的彙報,沉吟片刻說:“你們的計劃是晚了點,年度計劃要頭年做,國家計劃才好安排。這樣吧,我與建工部陳部長約個時間,咱們一塊兒談。”
陳正人部長同時接到陳賡和範子瑜的電話,馬上派車接範子瑜和李懋之及工作人員來建工部麵談。
“我們又見麵了!”陳正人握著李懋之的手,親熱地說:“去年9月周總理為軍工學院召開的會議,我記憶猶新。你們籌備期間提出今年建成10萬平方米的計劃,我早已立案掛在心上。東北的氣候條件與關內大不一樣,要設計單位早日把材料分析表和單價分析表提出來。單價預估為180萬(舊幣),我想不應超過。軍工建築所需國撥材料,我們按計劃統一交總後勤部,分批下發,軍運送到,鬆江省(黑龍江省)不必再為軍工申請了,這樣能保證及時供應。”
李懋之聽了這話,咧開嘴笑了,一顆懸著的心總算落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