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在上一章中我們看到,佛教的核心關懷不在世俗道德而在解脫,因此佛教並沒有為人類社會生活秩序的道德規範提供很多理論上的解釋。但是這不等於佛教沒有自己的倫理關懷,更不是說佛教沒有自己的是非標準。《法句經·佛陀品》明言:“一切惡莫作,一切善應行,自調淨其意,是則諸佛教。”人既生活於世間,就不能沒有秩序。事實上,佛教的是非標準,也並非和世俗道德完全無關。這一點從佛教的戒律就可以看出來:不殺生就是厚生,不邪淫就是性倫理,不偷盜就是尊重私產,不飲酒頗近於今日的不濫藥,不妄語則大約相當於誠實。這些戒律,全部和日常生活的道德有密切關係。既然佛教有自己的倫理主張,佛教的觀念就不能與政治全不相幹。佛教的核心關懷在於教導人如何離苦得樂,如果政治是所有人都無法置身事外的生活課題,那麼,佛教所提出的離苦之道,就理應可以應用在社會和政治的領域。
東方文明都有很強的內向性,不論核心的關懷和問題何在,往往都要將解決問題的方法歸於個人一己的生活態度。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老子說:“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八章》)
佛教也不例外。索甲仁波切給我們一個天下間最平凡的建議:“讓我們往內看。”隻有往內看,我們才能尋回自己的心性,才能覺悟,才能真正和充分地成人。佛教的離苦得樂之道,主要在乎人自己的態度和修養,認為人生的痛苦最終源自人的執著。離苦得樂的法門,可以從破與立的兩個方麵來表述。從破的方麵講,佛教教我們破除執著;從立的方麵講,佛教教我們慈悲。
佛滅之後,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小乘佛教的前身)和大眾部(大乘佛教的前身)。若要粗略地說明二者的分別,我們可以說,上座部較強調破執,大眾部則較強調慈悲。佛教視世界一切事物為緣起的產物。所謂緣起,就是依賴特定的條件才能存在。因為有所依賴,就不能恒常。這個緣起,也即是空。因為空,所以不恒常。執著就是強以無常為有常,因而造成痛苦,故需破執。
至於慈悲,則是佛教社會關懷的基礎。所謂慈悲,是指“佛、菩薩對眾生平等的一如的深切的關懷。慈是把快樂給予眾生,悲是拔除眾生的苦惱”。慈悲的教義是如何成立的呢?如果一切皆空,那麼慈悲怎麼可能呢?大乘佛教的答案是:空不但不排斥慈悲,相反,它是慈悲的真正基礎。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特色是“不舍世間”。華嚴宗法藏大師說:“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大意指我們日常生活經驗裏的事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色就是空,不是色滅了才有空。禪宗大師惠能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壇經·般若品》)
為什麼佛法可以一方麵說空,一方麵說不舍世間?原來佛家說“緣起性空”,所謂空非指不存在,不過是指所有事物都存在於一個巨大的因果網之中而已。《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表明了“空”並非日常生活的否定。因為存在於因果網之中,所以非獨立自存,故名為空。人也不例外,都是生活在因果的大網之中,也都受到因果的影響。由是言之,所有人都在因果之中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佛教看人我的關係是“自他不二”的關係。所謂我執,就是執著於一個獨立自存的自我。因有我執,所以不能平等看待眾生,結果就是無法達致精神的完滿,慈悲也就無法彰顯。一旦悟到自我的空相,人就會立刻了悟到人我相連的事實,慈悲也就自然顯露。
慈悲和日常生活中的愛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達賴喇嘛說慈悲是“理智的愛”,這種愛是“人類基本的品質”。與平凡的愛不同,慈悲因為沒有混雜欲望和執著,因而比一般的愛更為可靠。按印度中觀派佛教創始人龍樹的分析,慈悲可分三類:其一,在日常情感之中生起的不忍人之心,因而對人施與,以祈使人得到身心安樂,稱為緣眾生慈悲。其二,因見眾生皆因緣起而有,故視眾生平等,由是生出的慈悲,是為法緣慈悲。其三,既不依於人的情感,也不依於緣起的現象,隻是純粹地關愛眾生,稱為無緣慈悲。這樣,慈悲和緣起的關係就有點不清楚。一方麵我們可以說,是因為眾生緣起,所以自他不二,故有慈悲。另一方麵,我們又可以說,最高的慈悲就是純粹的慈悲。但無論我們怎樣了解慈悲與緣起的關係,至少在大乘的傳統中,慈悲和緣起都是核心的概念,這一點殆無疑義。
由於慈悲的基礎是自他不二,所以慈悲就必須平等普及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法華經·譬喻品》說:“一切眾生,皆是吾子。”又說:“愛無偏黨。”不但要愛眾生,而且要愛仇敵:“是故對己敵也要起慈悲,以慈心遍滿之。”
慈悲和秩序
將慈悲的觀念應用在社會和政治領域裏,究竟會有什麼結果?這個問題,佛典較少論及。可是我們可以參考一些著名佛教徒及學者的看法,然後作出自己的分析。
從各方麵看來,真正的合作與責任感,根據的是慈悲與利他主義,我們不但必須尊重人類,還要尊重、照顧,並且不幹擾其他的生命環境。每一種有關個人、家庭、國家與國際團體的福利工作,它的解答都在於一顆利他的心。
這樣看來,佛教對於今人普遍接受的基本價值,例如尊重生命、尊重環境、尊重家庭、體恤孤弱等等,全部都是認同的。然則,佛教對於社會、經濟和政治秩序的見解,又有沒有自己一套特別的看法呢?歸納佛教典籍和當代學者的分析,我們可以指出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