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智慧的吸取與融會(1 / 3)

眾說紛紜怎麼辨?

本書介紹了中國哲學的五個傳統,當中不乏重要的人生智慧,叫人不得不深思和反省。隻是它們各有各的主張、各有各的道理,當然也各有其弊,其中還有好些是互不相容的,有時候真使人感到無所適從,特別是本身已經有宗教信仰的讀者,可能一方麵覺得這些人生智慧不可多得,另一方麵又怕接受了這些思想會有違自己的宗教信仰。本章會就如何在個人層麵吸取及融會各家各派的人生智慧,作出一些反省,希望有助讀者在獲得更多人生智慧的同時,不會增加理智、情感和信仰上的不協調。在開始討論之前筆者想要強調,本章的目的不是各傳統之間的會通或是溝通問題,而是個人如何在自身的生命中融會各種智慧的問題。

兩種常見的態度

麵對世上五花八門的哲學、思想和宗教傳統,人們通常會有兩種態度:

1.唯我獨尊型

真理隻有一個,且唯有自己所服膺的那一個傳統才是最符合真理的,其他傳統都是有問題的。當然,別的傳統多少也包含一點真理,不然也不能夠成為傳統,但這也是最糟糕的,因為若一套思想完全沒有真理,那麼便不會有吸引力,也就沒有人會受迷惑,正是那些包含了一點真理的、似是而非的,才能夠吸引人、迷惑人,導人走上歪路。所以要堅守自己的傳統,防備裝扮成光明天使的魔鬼。

2.月印萬川型

真理雖隻有一個,隻是它在不同文化和傳統中有不同的展現,所以不管哪一個傳統都反映了同一個真理。這就像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水域,不管是大河、小川、池塘,還是大海,都能反映同一個月亮。所以,各傳統不管表現得如何有分歧,但最終的關懷都是共通的,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服膺哪一個傳統都不要緊,因為哪一個傳統去到最核心處都是同一個真理,你叫它上帝、天道、大梵、如來藏都無所謂,你隻要深入自己的傳統就行了。同時也不需排斥他人的傳統和智慧,傳統間既有著反映同一真理這一共通點,便有著可以互相溝通和學習的基礎。

采取第一種態度的話,我們便隻能接受一個傳統,並排斥其他傳統,不管其他傳統包含著多少自己的傳統中所沒有的人生智慧,不管那些東西看起來多麼合理,卻都可能是魔鬼的陷阱。

至於采取第二種態度,應該有明顯的優勢,即一方麵讓人忠於自己的傳統,同時又可以欣賞甚至學習他人的傳統。但筆者卻不認為抱這種態度能達到這個效果。首先,既然每一個傳統深化到最後都能達到同一真理,那麼單就獲取人生智慧和洞悉真理而言,欣賞和學習其他傳統就沒有必要了,這是一個很好的自我封閉的理由。除非我們承認,雖然各傳統都是此一真理的不同展現,然而正因為不同,總有一些傳統比另一些較為接近真理。若是如此,那便不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了,選擇最接近真理的傳統便顯得重要了。這樣很自然便產生以下的問題:“誰的展現最接近真理?”而人們總是以自己所服膺的傳統為最接近真理的,因為沒有人會明知自己所服膺的不是最接近真理,卻仍然選擇留在該傳統的。這就使得即使是溝通,即使承認大家有著共通的關懷,也還是會認為自己對真理的掌握最完滿。這種優越感使人難以真正投入地欣賞其他傳統,更甚者,在“欣賞”其他傳統的同時,不忘批評。比如站在儒家立場的人會在肯定基督教的愛心與其仁心可以互通時,也會批評基督教建基於神話;反過來,站在基督教立場的人會在認同儒家講成德的同時,也會批評其對人的罪的忽略;站在佛家立場的人則會在肯定儒家的仁心與其慈悲可以互通時,也會批評儒家對個人的成德和世俗的禮教過於執著;站在道家立場的人在肯定佛家的緣起思想與其逍遙精神可以互通時,也會批評佛家的戒律對人造成桎梏。這樣便會內在地阻礙了人們對其他傳統智慧的吸收了。

第三種態度

上述的第一種態度過於封閉,實無助於人們攝取自己傳統以外的其他傳統智慧。第二種態度的預設,即各大傳統都反映著同一真理,本身就是值得質疑的。人們既然無法知道這最終的真理是什麼,那麼又如何肯定各大傳統都在反映著同一真理呢?是的,各大傳統都有一些共同關心的事,比如人的道德和對他人仁慈之類,但這實在不足以顯示大家是同一真理的不同展示。所以我們不應該在這個問題上糾纏,筆者提議用第三種態度去麵對不同的傳統智慧,也就是各自精彩、各有所長的態度。

首先,我們必須注意到,每一個傳統的最終關懷都不同。基督教的最終關懷是人與上帝關係的正常化,儒家的最終關懷是個人的成德,佛家的最終關懷是解脫,道家的最終關懷是自然和逍遙的人生,法家的最終關懷是國家的有效行政。原則上它們都在處理不同的課題,有著不同的目標,或許在達到目標的同時它們會用類似的工具,並會關心相同的事情,但這並不表示它們最終要達到的終點是一樣的。這就像一些人都在燒水,但他們的目的都不同,有一些為了煮飯,一些為了煲湯,一些為了洗澡,一些為了消毒衣物。為了不同的目的,即使都在燒水,他們燒的分量會不同、用的工具會不同、加進水裏的東西也不同。當然,他們都關心水夠不夠熱、會不會燒太久了等等,甚至他們偶爾還可以交換燒水的心得,好好互相學習,但這不表示他們的最終關懷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