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初級合作社
●毛澤東說:“合作社不能搞大的,搞中的;不能搞中的,搞小的;但能搞中的就應當搞中的,能搞大的就應當搞大的,不要看見大的就不高興。”
●毛澤東在報告中寫道:“昔陽地處山區,土質不好,幹部參加勞動帶動起來了……”
●毛澤東說:“下年度,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100萬個,同現有的65萬個社比較,隻增加35萬個……增加到130萬個左右的合作社。新區應大發展,老區應再發展。”
● 建立初級合作社中央確定穩步前進的方針
1953年10月26日,第三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討論如何適應新情況的互助合作發展計劃,準備組織發動合作化即“土地歸公”運動。
會前,毛澤東召集農村工作部副部長陳伯達、廖魯言談話,毛澤東說:
辦好農業生產合作社,即可帶動互助組大發展。在新區,無論大中小縣,要在今冬明春,經過充分準備,辦好一個到兩個合作社,至少一個,一般一個到兩個,至多三個,根據工作好壞而定。要分派數字,攤派……
毛澤東表示,隻要合乎條件,那就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接下來,毛澤東又強調指出:
要有控製數字,攤派下去。攤派而不強迫,不是命令主義。
一般規律是經過互助組再到合作社,但是直接搞社,也可允許試一試。走直路,走得好,可以較快地搞起來,為什麼不可以……
毛澤東稍作停頓,又接著說:
合作社不能搞大的,搞中的;不能搞中的,搞小的;但能搞中的就應當搞中的,能搞大的就應當搞大的,不要看見大的就不高興。
現在糧食、棉花的供求有極大的矛盾,“從解決這種供求矛盾出發,就要解決所有製與生產力的矛盾問題。
個體所有製的生產關係與大量供應是完全衝突的。個體所有製必須過渡的集體所有製,過渡到社會主義。合作社有低的,土地入股;有高的,土地歸公,歸合作社之公。總路線也可以說就是解決所有製的問題。私人所有製改變為集體所有製和國營,這才能提高生產力,完成國家工業化。
這次會議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精神和毛澤東的談話,認真總結了農業互助合作的經驗教訓,討論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
《決議》的主要內容是:
提出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決議總結了辦社的經驗,進一步指明引導個體農民經過具有社會主義萌芽的互助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再到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這是黨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正確道路。
決定大力發展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決議規定,黨在農村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務是:“采取積極態度,教育農民群眾逐漸聯合起來,實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農業由小規模生產的個體經濟變為組織起來的集體生產的合作經濟,以適應國家工業化的需要,並使全體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決議強調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日益成為領導互助合作運動繼續前進的重要環節,應大力發展。同時提出了全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規劃:從1953年到1954年秋收以前,全國農業生產合作社由現有的1.4萬多個發展到3.5萬多個,到1957年應爭取發展到80萬個左右。
確定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決議確定了黨對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各項工作的方針是:必須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積極領導,是黨的領導不應當落後於群眾的要求和國家建設的需要。穩步前進,是黨的領導不應當超越群眾的覺悟程度和不顧可能的條件。
規定了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原則和方法。決議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根據農民自願這一根本的原則”。“盲目急躁的冒險主義是根本要不得的”。“必須采用說服、示範和國家援助的方法,使農民自願地聯合起來”。合作社的規模和程度,要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逐步地發展。
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此後,農業合作社從試辦進入發展時期。
農業生產合作社進入發展時期以後,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幹部和社員們思想覺悟普遍提高,湧現出許多先進集體和個人。
到1954年春,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9萬多個,生產普遍增長,農業生產合作社表現出明顯的優越性。中央總結互助合作的經驗
1954年10月10日,正值秋風送爽時節,第四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
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這次大會,是為了總結農業互助合作的成功經驗,進一步促進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健康的發展。
會議認為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事業發展的大體步驟將是:
第一步,先於1957年前後基本上完成初級合作化,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再陸續轉入高級合作化,在這時期內隻實施初步的技術改良和部分的機械耕作。
第二步,約在第三、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將依靠發展起來的工業裝備農業,實現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
會議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上完成主要地區初級合作化任務,在1955年春耕前將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60萬個。
這次會議認真總結了農業互助合作的成功經驗:
應明確肯定半社會主義合作製乃是當前階段合作運動的主要形式。這種初級形式的合作社不僅能保證增產,而適合於小私有農民的心理要求。
應不斷擴大農村中社會主義政治優勢,克服階級敵人的抵抗。黨的政策取得了貧農的積極支持,中農逐漸靠攏,開始孤立了富農,削弱了資本主義影響。
發揚工作中的群眾路線傳統。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保持良好的群眾路線的傳統作風,即加強黨在群眾中的思想發動和培養積極分子的工作。
要在互助合作的基礎上實現全年準備,分批發展建社方針。這就是:全年準備,分批發展;準備一批,發展一批,鞏固一批,又準備一批。
會議提示在合作化運動中的政策是:
依靠貧農,鞏固地團結中農;發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製到最後消滅富農剝削。互助合作必須貫徹自願互利原則。現階段對私有土地、耕畜仍給予一定報酬,需要轉化為公有時,也必須采取曲折緩進的辦法。
會議要求領導農村工作的黨委,必須將農村工作的中心及時轉移到互助合作運動方麵來,並且對運動始終保持集中的具體的領導,保證運動迅速健康地發展。
同年12月,中共中央批發中央農村工作部關於全國第四次互助合作會議的報告,並指出:
全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正處在打基礎的時期,基礎是必須打好的。各級黨委應十分重視並運用報告中所舉的經驗,去指導實際工作。
第四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的召開,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到1955年春耕時,農業生產合作社實際發展到65萬個,80%以上的農業合作社增產。
在黨中央的大力號召下,全國各地的農業合作社積極發揚主人翁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在河北省遵化縣的合作化運動中,有一個王國藩合作社,23戶貧農隻有3條驢腿,被人稱為“窮棒子社”。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在3年時間內,“從山上取來”了大批的生產資料,使得有些參觀的人感動得落淚。
毛澤東高度評價了王國藩合作社取得的成績,他還說:
這個支部的工作路線,無論從哪一方麵來說都是正確的,值得向一切在農村工作的同誌推薦。這就是所謂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方法。
上海市真如區李子園村又稱“赤腳李園”,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窮村。1952年冬,李子園18戶貧苦農民在徐士生等帶領下,成立李子園農業生產合作社。
李子園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幹部和社員們勤儉辦社,不浪費一粒糧食,不亂花一分錢,他們把節約的錢都投入到農業生產上,置辦了許多農具。後來,這個合作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逐漸富裕起來。
為此,真如區委特地寫了總結報告《節約生產費用的經驗》上報中央。
毛澤東閱讀此文後十分高興,他親自為此文寫下批語,他在批語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