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社會主義的經濟事業,必須注意盡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設備,盡可能改善勞動組織、改善經營管理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一切可能節約的人力和物力,實行勞動競賽和經濟核算,借以逐年降低成本,增加個人收入和增加積累。鄧子恢指出冒進的危險

1952年冬天,農業互助合作運動中出現了急躁冒進的傾向。

曾經參加過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老幹部霍金明後來回憶說:

當時,黨領導農業合作化的方針是正確的,合作化運動的發展基本上是健康的。

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地區出現了急躁冒進的偏差,合作社發展過多過猛,不同程度地違反了自願互利的原則,侵犯了中農的利益。

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出現的急躁冒進傾向很快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

1953年3月8日,中央發出《關於縮減農業增產和互助合作五年計劃的指示》。

3月26日,中央又發表《關於春耕生產給各級黨委的指示》,並公布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

4月3日,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受中央的委托,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農村工作會議。

新上任的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在這次大會上做了重要的發言。

鄧子恢傳達了毛澤東提出的要在10年至15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在全國範圍內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

鄧子恢說:

把農民組織起來的總方向,不能懷疑動搖。但是又不是短時間一下子就能完成,而要10年15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

鄧子恢還就在組織互助合作的同時,如何正確對待大量存在的個體農民問題,提出在發展互助合作運動的同時,要照顧個體農民的積極性。

鄧子恢認為:

所謂“確保私有製”是不對的,但農民的土地財產所有權必須尊重,農民的私有財產必須受到保護。必須把逐步改造農民私有製與保護農民土地財產所有權分清楚。如果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弄不清,就會造成群眾恐慌。

改造農民私有製的總方向,決不能動搖,但不能說橫豎將來要歸公,就隨便去侵犯農民的土地及其他私有財產。

鄧子恢在談到對農民實行社會主義改造這個問題時,他強調要按部就班慎重穩進。

鄧子恢指出:

在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農業人口中完成小農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又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

如果認為現在農民的絕大多數已經可以接受集體農場製度,那無疑是絕大的錯誤。所以,互助合作必須是按部就班地由臨時的季節性的互助組提高到常年互助組,再提高到農業生產合作社。

互助合作是一個群眾運動,必須按照群眾運動的發展規律辦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點到麵,由低級到高級,發展一步鞏固一步,有陣地的前進,絕不能一步邁進,一哄而起。一哄而起者必將一哄而散。

互助合作關係到農民生產和生活的根本問題,必須慎重穩進……

同時,鄧子恢非常明確地指出:

互助合作是對農民的教育問題,這不是階級鬥爭,絕不能采取階級鬥爭的方式。今天有些地方強迫命令,用威脅、限製、戴大帽子等辦法強迫農民入組入社,這是完全錯誤的。必須采取教育說服的方式,根據自願互利的原則,來對待互助合作運動。說不服怎麼辦?那就等待他們覺悟,一定要自覺自願,照顧雙方。

鄧子恢還指出:

要辦好互助組和合作社,就要處理好組內和社內的關係,主要是貧農和中農的關係。

一方麵對中農要照顧,要克服貧農向中農揩油的思想,不能像土改那樣,土改時搞地主以滿足貧雇農,那是對的;今天揩中農油以滿足貧農,那就錯了。今天的貧農將來也要成為中農的,今天讓他揩中農的油,將來就讓別人來揩他的油,這就使貧農對上升增加了顧慮,結果是兩頭不討好。另一方麵也要防止有的中農、富裕中農企圖把大牲口大農具估價過高,分紅過多,使貧農吃虧。

鄧子恢強調說:“在對待組內社內的關係問題上,要堅持等價互利的原則。當然,這也不能那樣理想化、絕對化,但一定要雙方兼顧,逐步做到更加合理。”

接下來,鄧子恢又十分嚴肅地指出:

合作社吃大鍋飯必須反對,共同生產、共同消費今天辦不到。

鄧子恢還說:

現在各地舉辦的合作社,隻是把土地這個主要生產資料,根據農民自願由農民私人耕種轉為合作社大家共同使用。至於其他生產資料如農具、牧畜等,仍歸農民私有,合作社要用,隻能出錢租用,或者作價收買,而不能白用或無價歸公。

鄧子恢還談到共同生產的問題,他反對有人提出的“時時互助,事事合作”的口號。鄧子恢十分嚴肅地說:“這是不妥當的,行不通的。”

鄧子恢又接著說:

互助合作運動中,急躁冒進是主要的偏向,是主要的危險。

鄧子恢一針見血地指出:

互助合作運動中,存在兩種偏向:一種是自流等待,就是等待集體化到來,認為目前好像不必要搞互助合作,要等到將來拖拉機出來才搞。這種偏向之所以產生,就是忽視了互助合作在今天和將來的作用。另一種偏向就是急躁冒進,過左的偏向,計劃貪多貪大,盲目要求高級形式。

這種急躁冒進過左的偏向產生的根源:

一是過高估計互助組合作社的性質,不了解互助組合作社是具有兩麵性質的,是過渡形式,而把它看作與社會主義完全一樣,可能還有一部分人包含有單純農業社會主義的觀點,認為這樣就可以完全社會主義化了,不了解合作社還是建立在私有製基礎上的,實現社會主義還要有工業化條件。

二是不了解工業化和集體化的前進過程,工業化並不那樣快,可是我們的同誌要5年就合作化。

三是不了解互助合作是不可逾越的過渡形式,沒有它就不可能過渡到社會主義集體化。由於這種思想原因,就產生了急躁冒進。

急躁冒進和放任自流兩種偏向今天都存在,但在全國範圍來說,急躁冒進是主要偏向,是主要的危險。堅持停、縮、發的方針

1955年1月4日,鄧子恢以簡報的形式,向周恩來和黨中央報告了發展合作社計劃的執行情況。他在簡報中說:

下邊積極性很高,發展到60萬個的計劃已提高到70萬個。但是現在看來,辦好合作社並非輕而易舉之事,真正辦好60萬個都不容易,原因是縣區幹部幾乎全年都在做糧食統購統銷等經濟工作,隻能抽一個短時間去發展合作社。

現在全國辦起來的38萬個新社,大部分沒有立住腳,沒有人幫助這些社克服初建的種種困難。又趕上糧食統購統銷,部分農民抵觸情緒很重,出現了比較普遍的不利於生產的現象,例如不積極漚肥積肥,大批出賣牲畜,有了錢不買生產資料,用於搶購不急需的用品。

因此,我們必須警惕小私有者對社會主義改造的動搖態度。

鄧子恢在簡報中十分明確地表示:

照原計劃完成60萬個固然好;如果達不到,隻要不出廢品,完成50萬個也是最大的勝利。

1月10日,中央采納了鄧子恢起草的《關於整頓和鞏固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通知》,略加修改後,於1月10日由劉少奇簽署發出。

通知指出:

現在全國農業生產合作社已發展到48萬餘個,其中30多萬個新社,有相當部分是在無準備或準備很差的條件下建立起來的,因而許多地方陸續有新建社垮台散夥和社員退社現象發生。

當前的合作化運動,應基本上轉入控製發展、著重鞏固的階段從事。凡是基本上完成或是超過了原定農業生產合作社計劃的地方,應該停止發展。全力轉向鞏固。離完成計劃尚遠的地方,應該認真鞏固已建立的社,有準備地在鞏固中繼續發展。

如果有些省認為原訂計劃過高,可以報請中央農村工作部批準,適當收縮。

對那些準備不足、倉促鋪開的地方,在不傷害積極分子熱情、而又保證新建社質量的原則下,允許已有的社數和社員戶數作必要的合理的減少。

通知要求:

在鞏固合作社的工作中,要強調宣傳自願原則,放手讓廣大群眾說出內心的懷疑和顧慮,針對暴露出來的思想去進行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