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村子裏,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新的氣象:清晨,三五成群的男女社員們,冒著陣陣風搶掃樹葉,他們正在為冬季積肥做準備;傍晚,從四麵八方耕地回家的農民,在一條窄長的街上,形成了長長的行列。他們在相互詢問著一天的生產成績。

這個村的幹部告訴我們:“最近有200多戶個體農民報名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聽毛主席的話,走玉坤他們走的道路,參加合作社,辦好合作社。”成了這個村農民的中心話題。

入社的農民都那麼喜氣洋洋,露著笑臉。

村建社籌備委員會的幹部,有的在和社員商量著評議農具,有的翻著帳本規劃土地。

黨支部書記王米貴對我們說:“你們春天來,一定看不到這種情況。那時,不少富裕農民鬧退社,生產可不帶勁啦!現在小社合並成大社,退社的農民又回到社裏來了,生產可變了樣子……”

兩個記者深有感觸地說:“短短的一年裏,南王莊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許多青年主動組成農業生產合作社青年突擊隊,自覺為農業合作社做貢獻。

廣東省中山縣新平鄉第九農業生產合作社青年突擊隊就是其中較為突出的先進典型。

第二任突擊隊隊長盧順娣後來感慨地說:“有了這個生龍活虎的突擊隊,天大的困難都會化為烏有!”

據盧順娣老人後來回憶說:

1955年春季,合作社種的8000多棵粟米,遭到旱災的威脅。

眼看8000多棵粟米就要旱死了。突擊隊員們自告奮勇,利用晚飯後休息的時間,擔水的擔水,補種的補種,經過鬆土、除草、施肥等一連串的田間管理工作,結果使8000多棵粟米得到豐收。

這些青年突擊隊員不僅能吃苦,而且還善於動腦筋。

當時,中山縣有一種飛蟻,這種飛蟻專門吃禾苗,人們拿它沒辦法,青年突擊隊的隊員們決心保護合作社的禾苗,為村民們除害。他們想出一個好辦法:在水盆中堆泥,泥上插蠟燭。害蟲晚上喜歡往有光的地方飛,結果,它們飛進水裏就淹死了。

當地農民采用這種方法,消滅了不少飛蟻,提高了水稻的產量。青年突擊隊員們都十分興奮地說:“我們為農業除去了一個大害!”

中山縣新平鄉第九農業生產合作社青年突擊隊的先進事跡後來被寫進了《中山縣新平鄉第九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青年突擊隊》這篇文章裏。

後來,毛澤東親自為這篇文章寫了按語。他在按語中說: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代尤其是這樣。

同樣,張本林創辦的河北省獻縣南河頭村合作社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關注。

張本林曾經出身於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和廣大的窮苦農民一樣,曾經受著地主富農的殘酷剝削。為了解救窮苦的老百姓,他17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3個月參加了八路軍。

張本林入伍後,在黨的培養教育下,他的覺悟進一步提高,解放窮苦老百姓的思想更加堅定。所以,他在每次戰役中,總是衝鋒在前,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英勇殺敵,屢立戰功,很快得到提升,並榮獲了不少勳章。但因為在戰鬥中多次負傷,不適宜留在部隊繼續工作,被定為二等傷殘軍人,於1949年春複員還鄉。

張本林複員後,正值農村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他帶頭組織農業互助組,帶頭參加集體勞動,髒活、累活搶著幹,忘記自己受傷的身體。左臂腫得又粗又亮,別人讓他歇會兒,他總是笑一下就繼續堅持幹活。

1951年,他以勞動模範和老區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國慶觀禮代表團,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52年,張本林又聯合了9戶農民,在原來互助組的基礎上辦起了全縣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他並用自己的殘廢金為農業社打了一眼磚井,購買了一台水車。

生產條件好些了,糧食產量隨著提高了,人們看到合作社的優越性,紛紛找張本林要求加入合作社。這樣以來,全村很快實現了合作化。

1955年,在張本林的帶領下,初級社合並,把全村建成了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張本林同誌又一次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南河頭全村由於基礎差,旱澇多災,保種不保收,每年要吃國家五、六萬斤返銷糧。為這件事張本林越想越不是滋味,經過反複考慮,他終於下定決心,向土地要糧食,沒別的出路。

於是,張本林帶領廣大社員群眾早起晚歸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組織能幹活的勞力和半勞力全力以赴地參加到農田基本建設中去,凡是能用的工具全部利用了起來,土籃擔,小車推,畜力不夠,就人拉大車,掀起了群眾性的農田基本建設生產高潮。

經過兩個冬春的熬戰,鏟平了東大崗,填平了西柳坑,還改造了140畝低產田,實現了畦田化。

接下來,張本林又帶領大家相繼打了18眼機井,把900畝地建成了旱能澆、澇能排,旱澇保收的高產田,摘掉了吃國家返銷糧的帽子,成為河北省農業戰線上一麵紅旗。

南河頭是個有名的“疙瘩村”,全村路麵坑坑窪窪,七高八低,晚上走路不小心還扭傷腳。社員住在低矮潮濕的小土坯房裏,張本林又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張本林經過調查研究,製定了房屋改造計劃,分批分期地把舊房拆掉,給社員們蓋標準的新磚房。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施工、統一分配,曆經4年時間,全部完成了舊房改造工程,社員們都住進了標準化的新磚房,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展現在獻縣南河頭。

社員們的吃住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張本林並不滿足於現狀,他又靠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帶領社員群眾辦起了模具廠、煙廠等副業,還購買了8輛膠輪大車和一輛解放牌大汽車搞運輸,千方百計創造收入,從而使集體經濟進一步壯大,公共積累一度達到120萬元。

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曾先後兩次來到南河頭村視察,對南河頭村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大加讚賞。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

1955年10月4日,正值重陽登高時節,黨的擴大的七屆六中全會隆重開幕。

出席這次會議的除了中共中央委員和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們之外,還包括許多列席者。

中共中央於1955年9月7日發出的毛澤東起草的《關於召開七屆六中全會的通知》規定:

列席者“有發言權,無表決權”;

各大市委區黨委地委書記的發言稿可以有3000字左右,合作化經驗豐富的地委可以有4000字左右,經驗不足的可以隻有1000至2000字左右;

因為會期隻有5天,不可能每人都宣讀發言稿,準備以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區宣讀自己的發言稿,而將另一部分地區的發言稿印發給大家看,因此各地方同誌雖然不可能都發言,但是每個人都必須寫好發言稿。

這次全會的主要議題之一就是討論農業合作化問題。

與會人員踴躍發言,紛紛表示支持和擁護毛澤東對於農業合作化的意見。

在這次大會上,248篇發言一致表示擁護毛澤東《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

最後,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農業合作化的決議》,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國大多數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級農業生產合作,實現半社會主義合作化。

陳雲也在七屆六中全會作了發言,他在談到農業合作化和解決糧食問題的關係時說:

增加我國農業產量的方法是很多的,例如,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等等。但是,大規模的開荒、大量增加灌溉麵積,目前還不可能。

就目前的需要與可能來說,增加農業產量的主要辦法,無疑是實現農業生產的合作化。隻要把分散的小農經營組成幾十戶或者更多戶的聯合經營,就能使個體農民難於單獨進行的多種增產措施得以實現。

如果農業生產合作社在建社的頭一二年內,沒有拖拉機,仍舊使用畜力和現有的農具,一般可以增產20%的話,那麼,單單這一項,在全國組成了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後就可以增產糧食六七百億斤。

在目前,這是一種投資最少、收效最大、收效最快的農業增產辦法。也隻有把小農的經營組成為農業生產合作社,才有可能在具備條件以後,使我國農業由使用畜力農具的小規模的經營躍進到使用機器的大規模的經營。

七屆六中全會召開以後,農業合作化運動急速發展,僅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在全國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基本上實現了完全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由農民個體所有製到社會主義集體所有製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