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發展合作社1

●毛澤東說:“河北小有一個很小的合作社,隻有6戶……”

●毛澤東說:“現在已經建立起來了的65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有80%以上的社都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

●張玉坤十分爽快地說:“反正都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支部怎樣規劃,咱們就怎樣辦!”

● 大力發展合作社推動農業合作化快速前進

1955年7月31日,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

在這次大會上,毛澤東作了《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他在報告中認真總結了我國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曆史經驗。

毛澤東在報告中談到了全國5億農民今後的發展方向,他堅定地認為一切個體經營的農民都應該走上農業合作化的道路。毛澤東說:

河北有一個很小的合作社,隻有6戶,3戶老中農堅決不想再幹下去,結果讓他們走了;3戶貧農則表示無論如何要繼續幹下去,結果讓他們留下,社的組織也保存了。其實,這3戶貧農所表示的方向,就是全國5億農民的方向。一切個體經營的農民,終歸是要走這3戶貧農所堅決地選擇了的道路的。

毛澤東還在報告中全麵闡述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問題,他十分堅定地指出:

廣大農民是願意在黨的領導下逐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

黨是能夠領導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

最後,毛澤東宣告:“在全國農村中,新的社會主義群眾運動的高潮就要到來!”

毛澤東接著強調了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重要性,毛澤東說:

大家知道,我國的商品糧食和工業原料的生產水平,現在是很低的,而國家對於這些物資的需要卻是一年一年地增大,這是一個尖銳的矛盾。

如果我們不能在大約三個五年計劃的時期內基本上解決農業合作化的問題,我們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事業就會遇到絕大的困難,我們就不可能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

這個問題,蘇聯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是曾經遇到了的,蘇聯是用有計劃地領導和發展農業合作化的方法解決了,我們也隻有用這個方法才能解決它。

現在已經建立起來了的65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有80%以上的社都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

毛澤東充滿激情地說:“蘇聯所走過的這一條道路,正是我們的榜樣。”

當時,不僅毛澤東是這樣認為的,黨中央其他領導同誌也是這樣認為的。

毛澤東所作的《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給了各地農村的幹部和群眾極大的鼓舞,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大潮中,廣大農民都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到農村的各項建設中。合作社出現新人新風貌

在此期間,天津郊區共產黨員張玉坤也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帶領鄉親們創辦了一個十分優秀的合作社。

1954年秋天的一個下午,在天津南郊區翟家甸村村邊的大道上,共產黨員張玉坤,遇見了從區裏互助合作訓練班學習回來的黨支部委員劉寶富。

劉寶富背著鋪蓋卷兒,邁著輕快的步子向張玉坤走過來。張玉坤看見劉寶富這麼高興,就知道他這次學習的收獲肯定不小。

果然,劉寶富叫住張玉坤,對他說:“我這次在區裏學習的收獲可真不小,你說,群眾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咱們黨員應該怎麼辦?”

張玉坤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我說呀,咱要帶頭!”

劉寶富臉上露出笑容,他說:“對呀,咱們應該好好學習怎樣辦社,群眾的熱情很高,就等著咱們去領導啦!”

張玉坤說:“要辦社,咱們的互助組不就是一個挺好的基礎嗎?”

張玉坤與劉寶富告別後,興衝衝地回到自己的互助組。他是村裏一個互助組的組長,在回來的路上,他產生了一個讓人興奮的想法。他迫不及待地想跟自己的組員們商量一下。

組員們正忙著在院子裏捆稻草,一見組長張玉坤回來了,都直起了腰。張玉坤興衝衝地說:“我說一個主意,咱們商量一下,我到鄉裏學習學習,咱們辦一個合作社怎麼樣?”

組員們一聽,都十分高興。他們七嘴八舌地開始議論起來。

有的說:“組長的這個主意真是太好了!集體勞動多愉快,收入又多……”

有的說:“辦社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可是我們有黨支部的領導,隻要大家團結一致,合作社肯定能辦好!”

沒過不久,劉寶富興辦的聯盟農業生產合作社已經搭起了架子。張玉坤天天到聯盟社學習經驗,他仔細地看人家怎樣訂社章,怎樣進行土地排隊和勞動力排隊。

黃昏時分,張玉坤回到自己的互助組,就和組員們一起仿效聯盟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辦法討論訂社章的事情,還開始了評土地、評勞力、評農具、評牲畜等工作。

經過20多天的努力,張玉坤和他的組員們成立了一個由12戶村民組成的合作社,大家給這個合作社起了一個十分好聽的名字:偉大農業生產合作社。

過了一段時間,張玉坤聽說區裏來了工作組,住在鄉裏了。他就從翟家甸村跑到三道溝村去找工作組。他一見到區幹部就說:“我們是偉大合作社,該給我們批社章了吧,社員們都開始生產啦!”

幹部們商量了很長時間,才答複道:“你們的社章就不要批了。”

張玉坤以為幹部們太忙,沒時間審批,就說:“如果區裏太忙,什麼時候有空,通知我一聲,我立刻就把社章送去!”

偉大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社員們左等右等,還是沒有人來過問他們批社章的事情。張玉坤十分著急,他忍不住去問鄉支部書記和支部委員,才從一個支部委員那裏得知,因為偉大農業社不足15戶,不夠條件,社員裏大多數又十分貧困,上級擔心這個合作社辦不好,鞏固不住。

張玉坤聽了這些話,才知道上級不給批社章,是因為他們不夠辦社的條件。他感到十分沮喪,就把這些情形給社員們說了。

社員們開始商量這件事情。幾個貧農社員都認為偉大合作社完全有條件辦下去,但是,有3戶上中農社員開始動搖了,他們認為上級不批準就得不到政府的幫助,這樣幹下去不一定比單幹強,於是他們先後提出要退社。

3戶上中農算清帳目退社後,社裏剩下了5戶貧農,3戶中農。大家的辦社熱情和生產情緒還是很高,並且開始研究怎樣把連年歉收的旱堿地,變成稻田,爭取辦社後的第一個豐收。

不久,區裏最後確定偉大合作社算是一個合作組。張玉坤對此毫不在意,他十分堅定地對大家說:“反正咱們要按著共產黨和毛主席指引的道路走,不管誰說什麼,咱們走的路,是沒有錯的!”

到了秋收的時候,被稱為合作組的偉大合作社像其他農業生產合作社一樣顯示出了巨大的優越性。

那些在辦社之前每畝隻能收十五、六斤粗糧的旱堿地,被他們改變成水田,改良了土壤,這一年平均每畝收了600多斤稻穀。許多人一年之中掙了1000多個工分,這一年一個勞動力就能收入300元以上。

更讓大家高興的是,社員們已經有了會計製度和正常的管理製度,積累了一些辦社經驗;公共財產也已有了兩台柴油機、三頭牲口、一輛膠輪大車和其他農具。社員們高興地說:“看起來,咱們是一定要合作下去啦!”

不久,鄉支部通知張玉坤去開會,還說在會上要研究農業合作化的問題。大家都挺奇怪:這一年都沒有人研究咱們的事情,這次到底是怎麼了?

會上,鄉支部書記傳達了毛澤東《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張玉坤越聽越激動。

接著,鄉支部書記和鄉長都做了自我批評,他們說偉大農業社取得成功的事實對他們是一次十分深刻的教育。

鄉支部書記十分關心地對張玉坤說:“你們是願意轉成合作社,還是願意和其他社合並?支部一定幫助你們!”

張玉坤的眼睛裏閃爍著激動的淚花,他心中鬱積多日的委屈此時像冰雪一樣被融化了。

張玉坤十分爽快地說:“怎麼辦我都沒有意見,轉成合作社或者跟其他社合並,反正都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支部怎樣規劃,咱們就怎樣辦!”

毛澤東在《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中所說的小合作社,就是河北省安平縣南王莊貧窮王玉坤、王小其和王小龐舉辦的農業生產合作社。

這3戶貧農不但保存了農業合作社的組織,而且1955年的糧食產量,比1954年增加了一半以上,比一般農民增產一成以上。

這3戶貧農辦合作社的決心,終於感動了南王莊的村民,成為這些農民學習的榜樣。

這個合作社後來發展到280戶,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合作社。

1955年11月21日,兩位記者懷著興奮的心情,訪問了這個農業生產合作社。他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