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還為河南省安陽縣南崔莊合作社《誰說雞毛不能上天》一文加上了重要的批語。
河南省安陽縣南崔莊的村民們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開始辦合作社,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終於使這個新成立的農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聞名全國的先進農業生產合作社。
《誰說雞毛不能上天》的作者宋斌全後來回憶起這篇文章的由來,他說:
農業合作化期間,我在安陽地委工作,在農業合作化高潮即將到來的時候,1955年9月,根據地委的安排,我到安陽縣洪河屯區調查了解傳達貫徹毛澤東《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報告後的情況,發現該區南崔莊黨支部領導貧苦農民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村合作化的事跡很典型、很突出。
這個村1950年開始辦互助組,1953年元旦正式成立了全村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
這是一個很窮的包括18戶社員的小社。轉社開始,在生產和生活上都有很大的困難。村裏的富裕中農諷刺說:“一夥窮光蛋,還想辦合作社哩,沒有見過雞毛能上天。”他們組織了一個互助組,暗地裏與合作社比賽。
在這種情況下,合作社在黨支部的堅強領導下,並沒有被困難嚇倒,不僅沒有動搖辦社的決心,反而激起了他們堅決辦好合作社的誌氣,“人窮誌不窮,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黨支部書記、社長張懷德在支部會上表示:“家裏生活再困難,也要堅決領導大家把社辦下去。”他的態度更加堅定了黨員辦社的決心和信心。大家提出:“堅決幹到底,非叫雞毛上天不行!”
黨員和社員“同呼吸,共命運”,齊心協力,終於克服了重重困難,在同富裕中農的競賽中贏得了勝利。
建社第一年,合作社即獲得了空前的豐收,糧食平均畝產超過了富裕中農的互助組,棉花畝產超過了全村平均水平,社員戶戶都增加了收入。
社外的群眾說:“窮大社變了樣,雞毛也能繞天飛。”不少人紛紛要求入社。
這年秋後,由一個社發展到三個社,全村60%多的戶加入了合作社。
第二年,即1954年,由於土地連片,實行機耕,增產增收的幅度更大。在合作社優越性的吸引下,全村農民包括富裕中農都參加了合作社,實現了全村合作化。
這些情況,經過調查了解後,整理出來一篇題為《一個實現全村合作化的範例》的調查材料,地委加批以合作化運動辦公室名義發了通報,並報省委。同時,以我個人名義抄送《人民日報》、《河南日報》社,標題為“雞毛也能繞天飛”。
後來,省委轉發並報中央。毛澤東主席先是在《河南日報》上看到這篇報道,他認為“這一篇很好,可以說服很多人。”當即在報紙空間加了“編者按”,選入他正在編輯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這部書內。並將標題改名為《誰說雞毛不能上天》。
毛澤東在《誰說雞毛不能上天》一文的按語中說:
這一篇很好,可以說服很多人。
這個地方的黨組織,在合作化的問題上,從來沒有動搖過。它堅決地支持貧苦農民的辦社要求,在和富裕中農的競賽中取得了勝利,由小社變大社,年年增產,不到三年,實現了全村合作化。富裕中農說:“窮光蛋想辦合作社哩,沒有見過雞毛能上天。”雞毛居然飛上天去了。這就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兩條道路的鬥爭……
舊製度要滅亡,新製度要出世了。雞毛確實要上天了。在蘇聯,已經上天。在中國,正在上天。在全世界,都是要上天的。
我們的許多地方黨組織沒有能夠給貧苦農民以堅決的支持,也不能完全怪它們,上麵還沒有給機會主義思想以致命的打擊,還沒有給合作化做出全麵的規劃,並且在全國範圍內加強對於這個運動的領導。
1955年,我們做了這些工作,幾個月工夫,形勢就完全不同了。站在那裏看的廣大群眾,一批一批地站到合作化這邊來了。富裕中農也改變了腔調。有些要求入社,有些準備入社。最頑固的,也不敢議論雞毛能不能上天的問題了。地主和富農,一點神氣也沒有了。這同人民政府懲治了一批破壞治安和破壞合作化的反革命分子,也是有關係的。
總之,1955年的下半年,我國的階級力量對比起了一個根本的變化,社會主義大為上升,資本主義大為下降。1956年再有一年的努力,過渡時期內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就可以從基本上奠定了。
在1955年10月召開的七屆六中全會上,進行發言的共80人。這些發言者大都是中共中央委員,地委書記能在大會上發言的很少。
1955年冬,毛澤東親自選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收錄湖南6篇典型材料,內中5篇為湘潭地區的,毛澤東為其中的3篇寫了按語。這也表明了毛澤東對於的湘潭地區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滿意。
毛澤東在為《湘潭縣清風鄉黨支部幫助貧苦社員解決困難》一文寫下的按語中說:
各省應當在自己的關於合作化問題的決議或者指示裏麵指出,一切合作社有責任幫助鰥寡孤獨缺乏勞動力的社員和雖然有勞動力但是生活上十分困難的社員,解決他們的困難。
目前,有許多合作社,缺乏幫助困難戶的社會主義的精神,甚至根本排斥貧農,這是完全錯誤的。
目前,政府已經設立了貧農基金,可以幫助貧農解決耕牛農具的困難,但是還不能解決貧農中有些戶缺乏勞動力的困難,也不能完全解決有些戶在青黃不接時期缺乏生活資料的困難,這隻有依靠合作社廣大群眾的力量才能解決。
湖南省湘陰縣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後,廣大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他們積極興修水利,改善生產條件,合理使用土地,擴大雙季稻的種植麵積,推廣先進技術。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湘陰縣出現了不少剩餘勞動力,到底應該怎樣安置他們呢?
湘陰縣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製宜,廣辟門路。這個縣的洞庭圍合作社先後開辟了養豬、養雞、養魚、挖湖藕、搞運輸、擴種花生和芝麻等門路,一年男的出勤320多個工作日,女的出勤160多個工作日,結果多種經營收入5萬多元,每戶社員平均增收60多元。
周濟合作社屬於沿江的山丘地區,這個合作社發展多種經營門路30多項,一年收入7萬多元,每個社員增加收入20多元。這個合作社還從種茶葉、養雞、養豬、搞運輸等收入中預支一萬多元幫助困難戶順利度過荒月,同時還購回不少肥料和農具,有利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增收。
湘陰縣注重為實現合作化後農村出現的剩餘勞動力尋找出路的做法,得到了省委和地委領導的讚許。
1955年春,省委、地委農村工作部指示湘陰縣委農村工作部就解決剩餘勞動力出路的問題寫出總結報告。
後來,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部把湘陰縣委寫出的這個報告上報中央農村工作部。毛澤東看到這個報告以後,十分讚賞,把它收入了《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這份報告就叫《湘陰縣解決了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
毛澤東親自為這份報告寫下按語,他在按語中這樣寫道:
這個縣的情況也告訴我們,鄉村中的剩餘勞動力是能夠在鄉村中找到出路的。
一年內每個男女勞動力的工作日,依照經營方法的改進,生產門路的擴大,還可以增加,不是如同文內所說的男的100多個工作日,女的幾十個工作日,而是可以做到男的200多個工作日,女的100多個工作日,或者更多一些。這個數目,現在別處的有些合作社,已經做到了。
副業必須要有確實的銷路,不能盲目發展,這是對的。
農村副業,就全國說來,一個很大的部分是為農村服務的,但是必須有一個不小的部分為城市服務和為出口服務,將來這部分可能擴大起來。問題是國家要有統一的計劃,一步一步地去掉盲目性。毛澤東看到合作社的希望
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為《中山縣新平鄉第九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青年突擊隊》一文作了重要按語。
中山縣第十區新平鄉第九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青年突擊隊,是在1955年春天全鄉掀起備耕熱潮的時候,由團小組倡議,經過黨支部組織起來的。
該社青年突擊隊當時有36人。組織起來以後,在黨支部和社務委員會的直接領導和團小組的積極推動之下,不但站在和自然災害作鬥爭的最前列,而且在春耕、備耕、中耕、夏收夏種等經常性的農事活動中間,青年突擊隊的活動,一直沒有停頓過,做出了顯著的成績,推動了社的生產,成為該社生產戰線上的一支活躍的隊伍。
社裏的副主任梁務仔說:“有了這個生龍活虎的突擊隊,天大的困難都會化為烏有!”
的確,梁務仔副主任的話是有由來的。
突擊隊成立的那天,就投入了緊張的備耕工作。那時候,社裏正是大規模地“入泥”,這是保證完成增產計劃的重大措施,要在短短的80天完成6萬艇入泥任務,在勞動力不足而且是荒月的情況下,是一件極困難的事情。
當時,一些社員思想搞不通,說:“入泥腰骨痛,撐泥手掌爛,天氣冷冰冰,馬上見黃金也不想去!”
在當時,出勤隻有30多人,平均每天才入泥400多艇,而按計劃應當達到800艇。
青年突擊隊員麵對著這個情況,接受了社務委員會分配的任務,不但發動社員積極出勤,更重要的是想辦法提高入泥效率。
於是,隊員們紛紛要求到最困難的地方去,並且提出“保證質量,不爭工分,不夠重不撐”的口號。
第一天,23個隊員,除了一個年紀較輕的以外,17個人按照社的指標完成了任務,5個人突破了全社定額。
這個事實鼓舞了人們,發起了全社性的“入泥”勞動競賽,參加入泥的人數也一天天增加了。
青年突擊隊還發揮集體智慧,創造出“倒縮取泥”的辦法,效率從每天隻能入泥280艇提高到410艇。社裏推廣了這個辦法以後,全社效率從平均每天最高紀錄660艇提高到1030艇,並如期完成了入泥計劃。
時近清明,正是播種的時候,新平鄉遭遇到曆年來所沒有的幹旱,大量鹹潮湧進秧田,嚴重地威脅著當時的穀種下播。
於是,社務委員會提出一項緊急措施,決定到40裏以外的東隆鄉去借田播種,因為那裏沒有鹹潮。路程遙遠,要將26畝秧田的穀種約2000多斤搬到那裏,將來還要派人到那邊去管理秧田,的確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這個措施,受到一部分社員的反對。
有的說:“天無絕人之路,不久會下雨的,用不著多找麻煩,浪費人力!”
有的說:“誰願意到天遠的地方播種,將來誰去拔秧!”
青年突擊隊員首先響應社裏的號召,10多個突擊隊員在老農民的帶領下,把這個艱苦的任務擔當起來了。他們在東隆鄉堅持了四個晝夜,克服了擺在他們麵前的人地生疏、技術不熟、睡眠不足等困難,終於把26畝秧田播種在遙遠的東隆鄉,免受了鹹潮的威脅。
半個月以後,秧苗長得嫩綠旺盛,而新平鄉的鹹潮依舊不退,生動的事實教育了全體社員:社務委員會的決定是正確的,突擊隊員的行動沒有錯。
事後不少社員說:“腦筋保守,要快快收檔才行!”
“像突擊隊這樣的決心,比鹹潮更大的困難也可以戰勝!”
後來,終於保證了及時插秧。
但是,後來又遇上了旱災,嚴重威脅著秧苗的生長。
在旱災解除以後,第一代“三化螟”蟲不斷出現在秧田裏,不戰勝這一關,將來的禾田將會出現數不清的白穗。
正當社裏發動除蟲的時候,就碰上了嚴重的迷信保守思想。
有人說:“禾苗無蟲,天上無龍。”
有人說:“蟲是天生自滅,一場風雨就會掃死它,不用多擔心。”
但是,23個青年突擊隊員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開了一個會,專門研究“三化螟”蟲的發展規律和它的危害性,並且想出把第一代“三化螟”蟲消滅在秧田裏的辦法,帶頭到秧田去噴射“六六六”藥劑。
他們還摘了一大包卵塊回來,用事實向群眾進行廣泛宣傳,使群眾明白,在秧田進行除蟲,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情。不這樣做,“三化螟”蟲不但不會天生自滅,而且一天多過一天,將來把它帶到其它稻田以後,要把白穗消滅或者減少,是一件更困難的事。
在突擊隊員的實際行動下,除蟲行動開展起來了,戰勝了第一代“三化螟”蟲對於秧田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