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發展合作社2
邊海鄉合作社的成長故事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這本書裏,詳細介紹了許多農業生產合作社從成立到發展壯大的故事。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裏收錄了《在和自然災害作鬥爭中成長起來的邊海鄉農業生產合作社》,這篇文章生動地講述了廣東省陽江縣邊海鄉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先進事跡。
在廣東省陽江縣南麵,有個邊海鄉,這是一個“五日不雨成小旱,十日不雨變大旱”的三麵瀕海的沙洲,由於長年累月地經受著嚴重的自然災害,全鄉280戶人家,70%以上都很困難。
該鄉的下屯村,全村60戶,貧苦戶就占了50戶,其中23戶要靠政府的救濟過日子。
1954年春天,該鄉以勞動模範陳慶宜的互助組為基礎,成立了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即邊海鄉農業生產合作社。
邊海社自從誕生以來,無日不處在對於自然災害的頑強鬥爭中。
1954年,從立春到立夏,最初是大旱40天。社員們每種一畝花生、旱稻,就要挑水120擔。可是經過千辛萬苦,他們到底種了50多畝,還比往年提前10天播下了水稻種子。後來是大雨40天,望夫山上的洪水從儒洞河滾滾而下,三度向邊海鄉衝擊,5月3日晚上的一次洪水,幾乎漫過堤頂。社員們帶領全鄉農民苦戰兩天兩夜,搶救了險段7處,終於保住了堤圈。
小滿以後,一連84天又是滴雨不降,從早稻中耕到晚稻插秧,都要靠車水灌溉。
社員們在最高的田垌上,用了三天兩夜的工夫,挖出了第一口泉水,打破了鄉內農民一向認為“邊海地下無水,有也是鹹水”的觀念,帶動大家開了37個水塘,後來又領頭堵塞儒洞河,引水入田。
邊海社的紅旗插在河邊的水車棚上。迎風飄揚的紅旗極大地鼓舞了社員們的勞動積極性。
白天,社員們在灼熱的太陽下輪流車水。晚上,就地露宿,以輪流繼續幹。
旱了84天,社員們堅持勞動了84天,終於戰勝了旱患。
入秋,八月初一的一場12級台風卷起巨浪,把邊海鄉的海堤衝崩了700多丈,海水淹沒了全鄉,1500畝水田和坡地上的農作物全部受害,社裏的102畝水稻淹死了80畝。可是社員們沒有灰心,堵複了海堤,排出了鹹水之後,立即補苗,並且搶種了番薯、蘿卜、茨菇等46畝。全鄉跟著行動起來,也補種了400多畝。
與此同時,社裏又擴大了副業生產。原來養豬36頭,增加到69頭。又養了1200隻鴨。還進行糧食加工、打繩、開窯燒灰等。力求增加收入,彌補受災損失。
誰知道臨近收成,又刮了5天寒露風。
可是,哪怕這一年災難重重,邊海社的鬥爭到底贏得了勝利:早稻收入比前一年增加了三成六,晚稻收入增加了二成八;每一戶社員的收入都增加了。
邊海社受災仍然增產的事實,使周圍的農民認識到成立農業合作化的好處。
1954年秋季,邊海社擴大了,由17戶增加到109戶。這是可喜的事。但是也帶來了新的困難。92戶新社員當中,許多都因為受災以致生活成問題,有15戶在入社的時候就已經斷糧。加上冬種番薯受了霜害,情況就更加嚴重。社員們於是又投入生產度荒的鬥爭。他們搶種了40畝旱稻、30畝粟子和黃豆,80畝花生,還在自留地上種了南瓜、豆角等早熟作物。他們新辟了一個麵積700畝的魚塘,修好了原有的11個。他們到15公裏以外的白坭,開墾了176畝荒地。
他們擴大了原有的副業,又組織了木船運輸。
他們有計劃地發展農業和副業生產。結果,四五月份有番薯、粟子、瓜菜、菸葉的收獲,六月份有花生、旱稻和早熟的“南特號”種水稻。魚塘每月收入三四百元,糧食加工、燒灰每天收入12元左右,木船運輸每3天收入60元。
光是這幾項收入,每月就有1200多元,可以供社員們度荒。養豬、養鴨等其他副業收入,又可以為社積累資金,用來擴大農業生產。
這樣,春荒被製止了,勝利還是屬於邊海社。
邊海社這次生產度荒鬥爭,是有計劃地進行的。全麵安排農業和副業生產,是他們取得勝利的一個關鍵。
邊海鄉的農民,一向對於農業生產沒有信心。過去,災荒一來,會捉魚、撐艇、做家具等等的,就往外逃荒。
1954年受災以後,農業生產上困難很多,社員們眼前又缺糧,認為即使以後能增產,但是遠水也難救近火,因而都有丟開農業搞副業的想法。就是幹部,最初也這樣想。
社主任陳慶宜後來回憶說:“當時,談到抗旱,大家打瞌睡,一講搞副業就精神奕奕。”
社裏把一些強勞動力投入副業生產,抗旱和開荒搞農業的都是勞動力較弱的人。進行副業勞動的,生活費可以多借,每天還獎勵一斤魚蝦。少數有手藝的社員,也想出社外做工賺錢。
黨支部及時幫助他們糾正了這種偏向。幹部們指出雖然受過多次災害襲擊,社裏仍然有可能增產的事實。社員們都相信黨的領導和社統一經營的力量,堅定了信心。再算了一下賬,大家認識到搞好副業隻是解決眼前困難,如果不搞好農業,春荒過後夏荒來,一年鬧荒怎麼辦?隻有在搞好農業的前提下發展多種經營,才是根本克服災荒的辦法。
方針明確以後,就進而加強對於生產的管理和全麵訂出生產的計劃。
該社從1955年年初開始,就和全鄉農民一起修好海堤,保證不受海潮和洪水的襲擊。同時積極進行抗旱,把原有的水窟加闊挖深,加開新窟。對於受了霜凍的冬種作物,也積極進行剪枝、追肥,使這些作物能夠多收一二成。同時,又積了16900多擔土雜肥,挖清全部稻根,犁田翻曬等,為1955年生產打好基礎。
社裏討論了從2月份起到夏收,每日吃什麼、吃多少。根據社員生活需要作了具體安排,提前搶種下40畝旱稻、30畝粟子和黃豆、80畝花生。在社員自留地上,也種了南瓜、豆角等度荒作物。
社裏又按節令,把生產工作計劃好,保證不誤農時。一月份修堤、積肥。2月份全麵興修水利,開溝、挖水窟,抗旱搶救冬種作物。3月份抗旱搶種早熟作物,春耕播種。4月份轉入春耕大忙。每個月都有中心,結合進行副業生產。
1954年該社隻有養豬、養鴨、打繩、燒灰、糧食加工等副業。擴社以後,全社有253個勞動力。邊海鄉靠海,離山也不遠,而且接近圩鎮,是有可能大力開展副業和開荒的。於是,在修補社員入股的11個漁港的同時,新辟了一個麵積700畝的漁港。
另外,在15公裏以外的白坭,開了176畝荒田。又組織木船運輸,擴大原有養豬、糧食加工等副業。經營這些投資少、費工不多、收效快的副業,既能解決社員的度荒困難,也能積累資金,進一步擴大農業生產。
該社由於這樣有計劃地發展農業和副業生產,就能夠有把握地戰勝春荒和防止夏荒到來。
為了保證計劃的順利實現,該社注意了勞動力的合理使用和執行互利政策。
1954年農閑的時候,就派人去撈沙螺殼。修補11個魚塘和開辟新魚塘,也是選擇冬季農閑的時候,用最短時間突擊完成的。
社擴大以後,社裏田少勞動力多,就調了9人管理漁港,8人開荒,25人做糧食加工和養豬、養鴨,20人撐船運輸。全年估計可以捕獲3萬斤鮮蝦,拿來自行加工,不少婦女的半勞動力也有出路了。
由於勞動力的合理調配和使用,社員的勞動積極性大大發揮起來。
1954年,由於該社戰勝各種自然災害,得到增產,於是就發生了土地和勞動力收益分配的比例問題。當時土地較多的社員,堅持按原定的四六比例分配。但是,大部分社員認為,受災以後能夠增產,是因為勞動力發揮了作用,主張改為三七分紅。
經過討論,最後通過了把土地分紅降為三成,全體社員都受了一次深刻的“按勞分配為主”的教育,勞動積極性更加提高。
在生產度荒當中,該社還注意給予技術工以合理的報酬。該社由13隻小船和3隻中船組成的運輸小隊,過去隻是死分死記的包工。後來發現回程空駛的很多,於是及時作了調整,規定行駛的時候每日工分10分,回程搭載再加3分。並且規定了如果到中午12時仍然不開航,就補回空等的工分4分。
這樣,運輸隊積極起來了,回程空駛的情況減少了。該社又順利解決了漁港的收益分配問題,決定了扣除成本按四六分紅的辦法。這樣,既照顧了漁港所有者的利益,也符合按勞為主的分配原則。
邊海社不但壯大了自己,而且在鄉的黨支部領導下,帶動了全鄉農民戰勝了災害。
1954年,邊海社遭遇旱災,全鄉增產一成的勝利是和社裏幹部們的帶動分不開的。
1955年春荒,政府發下了救濟款4800多元,另貸款1900元,幫助邊海鄉的農民迅速恢複生產。
農業生產合作社又帶動全鄉農民訂出了生產度荒的計劃,開展了全鄉規模的抗旱搶種、生產度荒運動。
全鄉搶種下花生145畝、旱稻43畝、粟子33畝,其他黃豆、眉豆、番薯、蔬菜等共347畝,解決了夏季的口糧。同時修好了海堤,把原有抗旱的47個水窟再加深加闊,多開3個新窟,保證了在嚴重的旱情下仍然能夠及時播種和插秧。
該社又組織社外農民開展臨時副業生產,搞起了捉魚蝦、糧食加工、運輸等副業。從春節到四月中旬,魚蝦收入已經有220元,木船、牛車運輸收入3940元,糧食加工收入2600元,連其他雜項收入共約6800元,平均每戶可以得到25元,這就解決了春荒的困難。
在抗災鬥爭不斷取得勝利當中,在第一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帶動下,邊海鄉的互助合作運動大大發展起來。鄉裏新成立了一個49戶的第二社。互助組由1954年的兩個11戶,發展到8個74戶。全鄉組織起來的農民,已經達到總戶數的89%。
所有這些成績,是和鄉的黨支部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分不開的。
年輕的邊海鄉黨支部,有8個黨員,5個參加第一社,3個參加第二社。支部不斷地武裝幹部的思想,提高組織的戰鬥力。
當一部分社員在災害麵前悲觀失望的時候,支部書記蔡叱、社主任陳慶宜、副主任陳足是堅定的。他們召開社的管理委員會,鼓勵社幹部頑強地進行鬥爭。
參加邊海社的黨員陳土蘭,在春荒嚴重的時候失去信心,表示如果政府不救濟,他一點辦法都沒有,隻好回家蒙頭睡覺。
支部看見這樣,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分析了度荒的有利條件,批判了不關心群眾疾苦的思想,幫助陳土蘭提高認識,訂出全社的生產度荒方案。經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黨員更加積極和堅決了。
書記蔡叱和副書記易務,每天都去訪問缺糧戶,具體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支部又作了明確的分工。每件工作都由合作社帶頭做出經驗,然後全麵推廣。
例如在抗旱搶播的時候,田地因為1954年被鹹水淹過,水分蒸發,地麵結了鹽晶,播下的早秧陸續死掉。
邊海社主任陳慶宜積極研究,創造了多下淡沙,保持充分水源的救秧辦法。立刻帶領社員到兩裏以外找回淡沙,公開試驗,組織農民把全鄉秧苗都挽救回來。
在對災害作鬥爭中間,黨員的優秀品質和模範行動,教育了社員和社外群眾。
例如,在1954年儒洞河鬧大水的時候,黨員易務和陳慶宜,領導全鄉抗洪,幾天幾夜堅守在圍堤上。陳慶宜累病了,別人要他回家休息,他還是堅持到戰勝洪水才離開崗位。
在搶救出險的堤圍的時候,黨員陳足跳下缺口,用自己身體堵住洪水,然後指揮社員拋土堵塞,把堤圍搶救過來。
黨員的英勇氣概,成為全鄉農民學習的榜樣。
例如邊海社社員陳登,在1955年春季最寒凍的時候,被派去電白縣買竹子回來修漁港,在風雨當中手腳都凍裂了,經過4天3夜,終於把竹子運回,為社節省了32元運費。他說:“我要學陳慶宜、陳足一樣的愛社,要爭取做一個共產黨員。”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黨支部,才有邊海農業生產合作社這樣一麵光輝的旗幟。
邊海社向廣大農民證明了合作經營的優越性,鼓舞他們對災害作頑強的鬥爭,也給他們指出了勝利的道路。
毛澤東知道邊海鄉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先進事跡以後,深感欣慰。
他寫下了這樣的批示:
這個鄉的黨支部是一個模範的支部,它領導群眾做了許多英勇的鬥爭,獲得了群眾的擁護。毛澤東稱讚優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