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1 / 3)

第三章

第一節 注意提高道觀修複中的文化品位——從黃龍古觀的楹聯說起

目前,全國各地有許多道觀都在修複開放之中。筆者曾多次到整修一新的宮觀殿堂中參觀訪問。麵對雕梁畫棟的殿宇。貼金粉彩的神像以及香煙繚繞的誦經禮懺,總感到某些不足,但是不足在哪裏往往又說不清楚。直到最近赴廣東博羅長寧鎮,去正在修複中的黃龍古觀(即黃龍觀)開會,參訪了黃龍觀的一些殿堂,才意識到許多廟觀的“不足”就是不足在道教宮觀的文化品位上的缺憾。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因此,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而道教宮觀也理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薈萃之地。人們到道觀去燒香參拜,應該既是宗教感情的滿足,又受到一次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這種薰陶既是理念的,例如思想的和倫理的,又是具象的,例如建築、雕塑和音樂的。而能夠把理念和具象二者結合在一起的,就是匾額和楹聯。我們一些新修的宮觀殿堂,牆上柱上梁上不少還是光禿禿的,而黃龍觀就是在修複過程中,一邊修建整新,一邊就配上了各種楹聯和匾額。於是,人們走在殿堂裏,感到詩意盎然,品位高雅,讀了這些楹聯和匾額,讓人回味無窮,不知不覺中受到祖國傳統文化很好的教育。

走到黃龍觀的山門前,就看到山門額上蒼勁有力四個大字:“南粵洞天”。粵指廣東,地處祖國南部,當稱南粵。洞天指道教的名山勝境。《雲笈七簽》卷二十七有司馬承禎的《天地宮府圖》稱,“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其中第七洞天就是“羅浮山洞,周回五百裏,名曰朱明輝真之洞天。在循州博羅縣,屬青精先生治之”。黃龍古觀在羅浮山南麓,黃龍洞旁邊。不過,山門開在黃龍觀西南山脊旁的上山公路的終端,從山門口還看不到黃龍觀的全貌。山門兩側有一副長聯稱:“入聖城,登門山,仙氣蒙熏,共體無為大道;聞鍾聲,聽鬆韻,塵懷蕩滌,同歸眾妙之門。”上聯寫的是景色,登山人眼睛裏看到的東西。站在山門口,隻見山勢蜿蜒,鬆柏連綿,山下雲遮霧障之中,阡陌交通,若隱若現。因此,讓人覺得仙氣朦熏,體會到無為大道的神聖和威嚴。下聯寫的是心情,登山人耳朵裏聽到的東西。悠揚的鍾聲,鬆柏的沙沙濤聲,隨風飄來,傳到聽慣了世俗的吵嚷、喧鬧之聲的人耳裏,此時此地真感到“塵懷蕩滌”,由衷地想踏進山門去,“同歸眾妙之門”。“眾妙之門”一句出自《道德經》首章末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踏進山門,同歸玄門,反映了黃龍觀建觀就是為了弘揚道教、教化民眾的宗旨。這副對聯還有一個妙處,就是上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可以聯為“道門”一詞,以此告示來客,山門之內是道觀而不是佛寺,因為黃龍觀西側另有一上山小道,通佛教華首寺。楹聯的末字相嵌,在寫作上稱為嵌名的藏尾格(即:並蒂格、雁足格)。踏進山門,豁然開朗,在山巒懷抱之中的黃龍觀,巍峨層疊,一展眼前。當你於感慨萬千之時,回首見山門的背麵又有一額,上有“東樵福地”四字。東樵是羅浮山的別名,與南海西樵相對。福地也是道教名山勝境的專稱。《天地宮府圖》稱,“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山門正背二麵二額:南粵洞天,東樵福地。它們連起來就是,廣東羅浮山,道教的洞天福地的意思。山門背麵也有一副長聯稱:“為名忙,為利忙,忙裏偷閑,看林壑峰巒,聽雲間鍾梵泠泠,萬慮消融,頓見本來真麵目;修德樂,修真樂,樂中守靜,悟乾川品物,觀天際星辰曆曆,一心澄澈,應知無始妙玄微”。上聯敘述進得山門時的感覺,在山下的世俗社會裏,人們為名利奔忙,偷閑上得山來,看到自然的本色,聽到清幽的鍾聲,頓時感到名利之無謂,爭鬥之虛偽,人的本來真麵目就應該是平和、從善、返樸和道德。下聯又進一層,歸結參訪後下山時的心情。人們最終會明白,揚善積德和養身煉真才是真正其樂無窮的事。在心情愉快中堅持靜定,就會徹底明白宇宙的奧秘、天地萬物的規律,就會感到自己內心沒有絲毫的汙穢,就會懂得道是永恒的、玄妙的、貫穿於天地間最細微的事物之中,而名利之欲則是短暫的、渺小的。

黃龍觀,古已有之。今觀內仍存有清嘉慶壬申年(1812)石刻“黃龍古觀”額。據香港青鬆觀侯寶垣觀長說,1992年(壬申)他遊羅浮山,踏勘黃龍洞勝景,隻見黃龍觀剩下幾間破敗不堪的小石室。但是,當他看到這塊壬申年的古額,他感到這是天意,經過180年,祖師要他傾全力來恢複黃龍古觀。現在,黃龍古觀的靈官殿正門兩側的石牆上,有石雕巨聯一副稱“黃龍騰碧海,白鶴集青鬆”。全聯雖然隻有十個字,但是充滿了動感和色彩。所謂動感,上聯言黃龍騰空而飛,下聯言白鶴俯集而降,一騰一降,全聯皆活。所謂色彩,上聯用黃龍、碧海,下聯用白鶴、青鬆,四種色彩,全聯皆輝。不過,它的真正含義卻是在這斑斕的畫麵之外,因為它揭示了黃龍觀和青鬆觀之間的密切關係。黃龍觀的騰飛,仰仗於青鬆觀的全力支持,沒有集於青鬆的白鶴,也不會有碧海騰飛的黃龍。侯寶垣道長以八十四歲高齡,頻繁往返於九龍和羅浮兩地,在黃龍古觀的修複工程中傾注了他晚年的全部心血,他是多麼盼望這座一百八十餘年前的古觀能在他的手上重新騰飛起來啊!

靈官殿是道教供奉護法神的殿宇,常建在山門之後,居眾殿之前。目前全國各道教宮觀複塑的靈官像都以北京白雲觀保存完好的王靈官像為藍本。幾乎每個參訪道觀的香客和遊客,都要詢問王靈官的來曆和職能。黃龍觀的靈官殿內,匾額高懸,莊嚴肅穆。殿內有麥炳基道長書寫的長聯一副,聯稱“金睛朱發,鳳嘴銀牙,統領百萬騎,貔貅稽查罪惡;號令雷霆,飛騰雲霧,受命十二年,玉帝記錄功勳”。上聯前八字,以四種色彩濃重地勾勒王靈官的相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明人鄧誌謨有刊於萬曆癸卯年(1603)的神仙小說《薩真人咒棗記》,第六回描寫王靈官“手中拿有鋼鞭,眼光光的就似回回,須粗粗的就似著鋼針,麵烏烏的就似個雷公,人長長的就似著天神”,正是對聯勾勒的民間傳說印證,隻是對聯用詞更加凝練。下聯“受命十二年,玉帝記錄功勳”包含著一個薩真人的典故。據說,王靈官不服薩守堅,受命跟蹤十二年,“暗中伺察,隻候真人有過則報複前仇”。薩守堅真人十二年功行圓滿,登升仙樞,王靈官現形求薩真人收錄為部將,後來玉帝準授靈官之職。明《道藏》有《太上元陽上帝元始天尊說火車王靈官真經》,經中說到王靈官“領三千銀牙將、百萬夜叉兵”,奉元始天尊之命赴下方“收除魔鬼,救度眾生”。經後附有《王靈官寶誥》共118字,誥中有語稱“金睛朱發,號三五火車雷公;鳳嘴銀牙,統百萬貔貅神將。飛勝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驅邪治病。觀錯過於十二年,授命玉帝;種功勳於百千萬種,誓佐祖師”。人們不難看出,黃龍觀靈官殿的長聯實脫胎於這個寶誥,不過長聯的文字比起寶誥更為精煉和集中,因而人們也不得不為長聯作者熟悉道經又長於文字的功力所折服。

靈官殿兩側有鍾樓、鼓樓各一座,與靈官殿連成一體。鍾、鼓樓外側建有長廊。長廊雕梁畫棟,仿北京頤和園長廊之樣式。兩條長廊的盡頭各有一亭,稱“妙觀亭”、“遠觀亭”。亭以“觀”名,當指遊客至此可極目遠眺,林壑山色,盡收眼底。但是觀而能遠,觀而能悟,盡在觀者之道心。有道之人登山遠望,於山色之中,當能悟透常道之玄妙,人生之真諦。遠觀亭有“極目騁懷”匾額,亭內有長聯一副稱,“足下起祥雲,攬秀壑奇峰,瓊樹琪華,道氣充溢仙境界;眼前無欲障,瞻金壇紫館,白龍青馬,塵心洗滌聖門庭”。妙觀亭有“嘯傲煙霞”的匾額,亭內也有長聯一副稱,“人間亦有丹丘,攬四麵雲山,更鬆下鳴琴,泉邊煮茗;仙境真如碧落,坐一亭風月,且花間覓句,石上談玄”。兩副長聯,情景交融。它們是對聯,它們也是詩,充滿著詩情畫意、仙道意境。讀罷長聯,觀望遠近上下,普通的雲霧成了“祥雲”,山巒成了“秀壑奇峰”,樹木花草成了“瓊樹琪華”,道觀成了仙界中的“金壇紫館”和“白龍青馬”,以這樣的思想境界觀來,黃龍觀成了“仙境界”和“聖門庭”,於是觀者的“塵心洗滌”、“道氣充溢”。讀著長聯,人們在詩情畫意中會相信人間自有“丹丘”這樣的神仙之地,向往能拋卻塵務,過一種“鬆下鳴琴,泉邊煮茗”和“花間覓句,石上談玄”的神仙生活。讀著長聯,人們或坐亭中,或步長廊,會細細咀嚼兩聯詩味仙意,淨化世俗塵心,使自己的精神境界隨台階步步升華。

靈殿後是供奉全真祖師呂純陽、王重陽和丘處機的“三師寶殿”,殿內還配祀鬥姥和黃大仙。三師寶殿有長聯多副,其中有一副稱“黃道天開,重耀名山古觀;龍光日麗,鹹寧大地神州”。上下聯的第一字連成“黃龍”,當用嵌字法“藏頭格”(即並頭格、鳳頂格、鶴頂格),以示與黃龍觀有關。筆者讀罷此聯,徘徊再三,回味無窮,久久不能離去。因為,這副對聯可以狹義地從道觀角度去理解,意思是黃龍古觀今天能夠重現光耀,一定能夠護佑一方山川風調雨順。它也可以廣義地從道教和時代的關係的角度去理解。黃道原指太陽運行的軌跡,引申為日月變遷,時日吉祥。黃龍古觀曆經一百八十餘年的滄桑,如今黃道天開,烏雲撥散,時代發展,國富民強,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得到切實保障,正因為如此,黃龍觀這個名山古觀才得以“重耀”。龍,一直是我們國家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國家強盛,民族振興,我們能自豪地躋身於世界各國和各民族之林。龍的光芒一天比一天輝煌和美麗,祖國大地自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副對聯凝聚了道教界深厚的愛國愛教的感情,企盼國運昌隆、教運複興的心願。麵對著黃龍觀濃重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氛圍,人們怎能不感到中華民族的優秀,祖國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