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兩句俗語,叫做“斷袖癖”和“和窠爵”。斷袖癖,指的是嬖寵男色。和窠爵,指的是夫妻與另一對夫妻,或姐妹與一人私通。這兩種行為,表現出來的顯然都是心態扭曲的畸形人格。
這兩句俗語產生的地點,可不是煙花巷中,而是西漢的未央宮;俗語的主角,也不是市井無賴,而是漢朝的哀帝和他的大臣董賢。
這簡直是匪夷所思!可確實是真實的曆史記載。巍峨的未央宮,曾演出了多少威武雄壯的曆史活劇;這裏的皇帝,不僅有漢武帝這樣的一代雄主,不僅是高祖、文帝、景帝,即使是昭帝、宣帝等,也各有其不朽的政績。可是,在這裏竟然出現了哀帝這樣的皇帝,與他的大臣演出了這樣荒唐的鬧劇!
這不僅是一個側麵!因為它與當時的兩個冤獄相連。這樣的皇帝以這樣的心態在未央宮中處理政事,漢王朝的命運還能好到哪去?
董賢原來隻是哀帝身邊的一個弄臣,後來之所以做了大臣,當上了大司馬,是東平冤獄把他扶上台的。東平冤獄,又是由中山冤獄牽引出來的。而中山冤獄,又與元帝時的一件宮廷逸事有關。冤獄的製造者,就是傅太後,即元帝時的傅昭儀;犧牲者馮昭儀,元帝時開始叫馮婕妤。
那是永光六年,改元建昭元年(前38)的冬令時節。漢元帝病體漸愈,便帶著文武百官,挈著後宮嬪妃,到長楊宮校獵。來到獵場,元帝在場外高坐,左有傅昭儀,右有馮婕妤。文官遠遠站立,武官都去射獵。三五個時辰後,捕得許多飛禽走獸,都來禦座前獻功。元帝大喜,各有嘉獎。午後,元帝意猶未盡,又帶著兩位後妃和百官,到虎圈前觀賞鬥獸。那虎圈中的各種野獸,本來分別關著,現在放到一起,立刻咆哮跳躍,互相撕咬。君臣正看得高興,忽然有一隻野熊躍出虎圈,直向禦座前奔來。隻見它兩隻前爪抓住禦座前的圍欄,眼看著就要縱身跳入。禦座兩邊的嬪妃,一個個嚇得尖聲大叫,四處奔跑。傅昭儀也不甘落後,飛動金蓮,亂曳翠裾,跌跌撞撞地逃命要緊。隻有馮婕妤並不慌亂,反而挺身向前,擋住了野熊。元帝見狀大驚,正要喊她躲避,恰好武士趕來將熊格死,馮婕妤這才徐步引退。傅昭儀和那些逃走的嬪妃,也都陸續回來。元帝問馮婕妤道:“野熊前來,其他人都知回避,你卻為何挺身而前?”馮婕妤淡淡答道:“妾聞猛獸攫人,隻要攫住一人,也就不再顧及其他。妾情願拚死擋熊,免得陛下受驚。”其他嬪妃聽了,都很驚服。隻有傅昭儀心裏酸酸的,由愧疚而生妒,從此與馮婕妤生了嫌隙。馮婕妤卻毫不知曉,隨元帝侍輦而還。回宮後,元帝就拜馮婕妤為昭儀,封其子劉興為信都王。這昭儀的名位為元帝新設,比皇後隻差一級。此前隻有傅昭儀,現在又有馮昭儀,兩昭儀勢均力敵。《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孝元馮昭儀》。
以後,趙飛燕入住中宮,王氏外戚把持朝政。傅昭儀和馮昭儀都隨著兒子到了各自的封地。成帝無嗣,立傅昭儀的孫子劉欣為太子。劉欣即位,即哀帝,開始封其祖母傅昭儀為定陶共皇太後,其母丁姬為定陶共皇後。馮昭儀之子劉興,由信都王移封中山王,其妃馮氏僅生二女,妾衛氏生子取名箕子,承襲王封。當年的兩昭儀,力量對比一下子發生根本的變化。傅太後大權在握,當年為擋熊一事留下的慚恨,已到報複的時候了。於是,中山冤獄也就隨之發生了。
馮昭儀那樣有見識,兒子劉興卻很呆笨。成帝準備立太子時,盡管禦史大夫孔光極力推薦劉興,他還是失去了當太子的機會。孫子劉箕子生來就患有肝闕症,發作時手足拘攣,指甲皆青,連嘴唇都變了顏色。馮昭儀隻有這個寶貝孫子,當然憐愛。因見他不斷發病,醫藥難痊,沒奈何就禱祀神,希望禳解。哀帝聽說箕子有疾,特遣中郎謁者張由帶領醫士多人,前往診治。這張由本來有瘋病,在中山盡管受到馮昭儀的以禮接待,但見醫士調治未愈,不由得惹動愁煩,舊病發作,索性帶著醫士回到長安,入朝複命。哀帝聽說並未治愈,很不高興,叱令退出,另遣尚書責問他速歸的原因。張由受到驚嚇,瘋病倒好了大半,暗想若沒有過硬的理由,私自歸來,肯定要坐罪。為了脫掉幹係,他便胡編亂造,說中山王太後馮氏,私下囑令巫覡,詛咒皇上和傅太後,事關機密,所以匆匆回歸。尚書得了口供,慌忙入宮告知。哀帝還未表示,傅太後已經怒不可遏,亟命禦史丁玄速往中山,依法究辦。這丁玄本是共皇後丁氏的侄子,當然盡心盡力。他奉命來到中山,就將宮中吏役以及馮氏子弟一百多人,全部拘係到獄中,逐日提審。但傅太後一連等了十幾天,還未見回報,又遣中謁者史立與丞相長史大鴻臚,同往審訊。原來是被拘眾人並不肯無中生有,當然沒有口供。丁玄正在著急,連忙向史立問計,史立暗想這正是自己顯示本事的時候。他遂提齊案卷,嚴刑逼供。這些人平白地如何招供?盡管連斃數人,還是沒有得到口供。史立遂叫眾人退下,獨將男巫劉吾提出,連嚇帶誘惑,叫他推到馮昭儀身上。劉吾經不住拷打,照著史立所說書寫了供詞。史立再將馮昭儀之妹馮習及寡弟妻君之,提到堂上,硬指認她們與馮昭儀通謀,卻遭到痛罵,馮習死在嚴刑之下。史立這才有點著忙,便收買了丁玄帶來的醫士徐遂成,叫他誣告馮習和君之曾教他毒死哀帝,以便使中山王做皇帝。史立這才喚出馮昭儀,當麵責問。馮昭儀當然不肯承認,還斥責他信口誣告,上天不容。史立冷笑道:“當年挺身擋熊,何等勇敢!今日為何這般膽怯?”馮昭儀聽到“擋熊”兩字,心裏頓時明白了,也就不屑與他再辯。回宮後,對左右說道:“擋熊是前朝舊事,又是宮中語言,史立何由得知?肯定是內廷有人不忘前嫌。罷!罷!大不了一死便了。”當即仰藥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