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平冤獄(2 / 2)

史立傳訊馮昭儀後,就慌詞奏報,有司以詛咒謀逆罪請誅,哀帝於心不忍,隻下詔廢為庶人,徙居雲陽宮。第二次奏報馮昭儀已死。哀帝以其死在未廢之前,仍命用王太後禮安葬。又召宜鄉侯馮參入詣廷尉。馮參平日嚴肅有威,今日無辜遭到陷害,不肯受辱,拔劍自刎。馮習的夫與子、弟婦君之,或自盡,或被戮。馮參之女為中山王之妃,免為庶人,與馮氏宗族徙歸故郡。《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孝元馮昭儀》。

這一冤獄的兩個製造者,張由首發有功,受封關內侯,史立遷官中太仆。正直人士都罵二人讒陷取榮,有兩個小人卻羨慕得口水長流,一心想步他們的後塵。一個是息夫躬,一個叫孫寵。兩人本是待詔的朋友,都眼巴巴地希望得到一個官職,好多日卻不見動靜,眼看阮囊羞澀,抑鬱無聊。一天,息夫躬悄悄地對孫寵說:“我倆從此就要封侯了!”孫寵聽了,以為他是窮開心,說:“你這不是癡心病狂麼?”息夫躬便把他叫到僻靜處,趴到耳朵旁,悄悄地說了好半天。孫寵這才心下佩服,願意與他共謀。息夫躬便寫成奏章,托中郎右師譚,轉交中常侍宋弘,代為呈入。於是,又製造了東平冤獄。

東平王劉宇,是宣帝之子,考終後由其子劉雲嗣立襲爵。哀帝建平三年(前4),東平無鹽縣的兩座山上,連續出現了怪異之事。一是危山上的土石忽然直立起來,複又落下壓在草上,平坦如馳道狀;一是瓠山中間有大石轉側起立,高九尺六寸,比原址移開一丈,闊約四尺。一時遠近嘩動,傳為異聞。東平王劉雲得知此事,總懷疑是有神憑依,就準備了祭具,帶了王後來到瓠山,向石祀禱。祭畢回宮,又在宮中模仿瓠山形狀,築起一座土山,山上立著石像,束以黃草,視作神主,隨時祈禱。

這個消息傳到長安,遂引起息夫躬、孫寵的極大興趣。這兩個小人早就從張由、史立的發跡中受到了啟發,正在削尖腦袋尋找升官發財的機會。於是,在奏章中將此事與當年“泰山石立,孝宣皇帝遂得寵興”聯係起來,誣陷東平王劉雲“咒詛九重,欲求非望”,再提醒哀帝“臣恐霍顯之謀,將行於杯杓;荊軻之變,必起於帷幄”。哀帝看了,果然觸目驚心,當即飭令有司,前往東平嚴辦。結果是勢趨刑迫,屈打成招。劉雲被廢為庶人,徙居房陵,憤急自盡,王後與後舅一並處死。冤獄的製造者果然殺人市寵,息夫躬封為光祿大夫,孫寵做了南陽太守。就是右師譚和宋弘,也都升了官。《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東平思王劉宇》。

此案初發時,廷尉梁相、尚書令鞠譚、仆射宗伯風等都急忙諫阻,認為案情未見確實,應委公卿複訊。哪知哀帝非但不從,反說三人意存觀望,不知嫉惡討賊,罪與相等,應該削職為民。三人因諫阻坐免,還有何人再敢力爭?懦弱的哀帝之所以這樣固執,是因為他想借著此案,提拔一個幸臣。

這個幸臣,就是雲陽人董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