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宮中的這最後一個皇帝,確實是王莽一手扶起來的。
王莽既得秉政以後,遂與太皇太後商議,派車騎將軍王舜持節往迎中山王箕子為嗣。這箕子就是馮昭儀的孫子,前中山王劉興的嗣子,哀帝的從弟,中山冤獄就是因他的肝闕症引發出來的。馮昭儀死後,箕子幸虧沒有連坐,仍然襲封王封。王莽迎立這樣一個久病纏身的九歲幼兒當皇帝,其心中打的什麼算盤,也就可想而知了。
箕子被迎到未央宮後,由王莽召集百官,奉著太皇太後的詔命,擁他登基,改名為,是為平帝。
平帝年幼,不能親政,就由太皇太後臨朝,王莽居於首輔。大司徒孔光看到這種陣勢,內懷憂懼,萌有退心,遂上書求乞骸骨。王莽因他處事圓滑,不會成為障礙,就改任他為帝太傅,兼給事中,掌領宿衛,供奉宮禁。所有朝政,全歸王莽掌管,與孔光無涉。
這樣一來,王莽上邊有平帝在位,太後臨朝,可替他遮風擋雨,身邊有孔光敷衍,可替他分擔怨謗。他想到權勢雖隆,功德未著,必須采取一些辦法來籠絡人心。從前周成王時代,周公旦輔政,越裳氏重譯來朝,曾進獻白雉,在曆史上傳為佳話。王莽也想給自己臉上貼金,就暗地派人到益州地區,囑令地方官買通塞外蠻夷,叫他假稱越裳氏獻入白雉。
元始元年(1)正月,塞外蠻人入都,說是越裳氏瞻仰天朝,特奉白雉上貢。王莽即奏報太皇太後,將白雉薦諸宗廟。群臣遂奏稱王莽功德感化四夷,不讓於周公旦。公旦輔周有功,故稱周公,今大司馬王莽安定漢朝,應該加稱安漢公,增封食邑,太皇太後當即準議。王莽卻上表說自己與孔光等四人共同迎立中山王,隻請將孔光等四人敘功,自己不敢沐恩,並稱疾不起。太皇太後遂封賞孔光等四人,封王莽為太傅,賜號安漢公,加封食邑二萬八千戶。王莽接受了官爵名號,但將食邑歸還,贏得一片好評。
為了進一步收買人心,王莽又首倡平反東平冤獄,為東平王劉雲伸冤,使其子劉開明襲爵為東平王,以奉劉雲祭祀。再封宣帝孫輩三十六人為列侯。此外王侯無子有孫,或為同產兄弟子,皆得立為嗣,承襲官爵。皇族因罪被廢,允許恢複屬籍。官吏年老致仕,仍給舊俸三分之一,贍養終身。下至庶民鰥寡,都給以周恤。朝野上下,都說這是安漢公的恩慈,把那老太後和小皇帝都撇到腦後。王莽又諷示公卿,奏稱太皇太後春秋已高,除封爵等大事上聞外,不要再親省小事,太皇太後又準議。於是,朝中從此隻知有安漢公,不知有漢天子了。
越年(2)二月,黃支國又獻入犀牛。廷臣都說黃支國在南海中,離長安三萬裏,從來未曾朝貢。今日特獻犀牛,正表明安漢公已經威德遠服。他們正要上書獻諛,偏又接到越郡奏報,說有黃龍出遊江中。孔光等又欲舉表稱瑞,歸德於王莽。大司農孫寶卻表示異議說:“周公上聖,召公大賢,彼此尚有齟齬。如今無論遇著何事,都眾口一詞,難道今人果然勝過了周、召二公麼?”眾人聽了,莫不失色。承安侯甄邯口稱奉旨,暫令罷議。其實犀牛入獻,原是買囑出來的,黃龍遊江,未必真有此事。甄邯本與王莽同謀,一聽異議心下先自虛了,所以罷議。但對孫寶自然懷恨在心,不久就尋釁將他免職。《漢書》卷七十七《孫寶傳》。朝內正直的大臣,一看此情,知道若不同流合汙,斷難繼續任職。大司空王崇、光祿大夫龔勝、大中大夫邴漢等,因不願與群小聯絡,紛紛辭官歸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