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
孔子說,你不希望別人對你做的事,也不要對別人做這種事情。孔子很小就能讀懂別人的臉色,深知人情冷暖,因而總結出這樣一句為人處世的原則,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多一些理解,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思考,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情,是不可以要求別人去做的。
三、念書習禮
這時的魯國國都曲阜,不僅是魯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整個東周除了京師洛邑之外另一個文化重鎮,保存有大量的典籍資料,素有禮樂之邦之稱。孔子玒歲那年,吳國人季劄遍遊魯、齊、鄭、衛、晉幾個諸侯國之後,在魯國觀賞到了當時唯一保存比較完備的周代樂曲,當他依次觀賞了二十幾種樂舞後,大聲驚歎:“這是我看過的最棒的樂舞!就算還有其他樂舞,我也不敢再看了!受不了了啊!”
曆經苦難的顏征在,看著聰穎可愛的兒子,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兒子培養成一個受人尊敬的有學識、有教養的人。讓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也是孔子的母親把家從鄉下遷到魯國的都城的最為重要的目的。
征在的父親顏襄是飽學之士,在那個時代,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見其開明。父親的直接傳授,使征在不僅積累了豐厚的識見和學養,在教育和禮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準備在孔子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
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發蒙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費,五鬥小米和一擔幹柴。征在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孔子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後來,征在又收了幾個小學生,小孔丘成為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輔導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不到十歲的小孔丘,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
魯國是周公封地,可用天子禮樂,所以保存周禮較為完備。有一年,晉國大夫韓宣子來到魯國,在考察了魯國的典章文物方麵的情況後,讚歎:周禮盡在魯矣!不僅如此,魯國人還普遍好學,學禮學樂,蔚然成風。在魯國人看來,學習如同種植草木,不學,才智日退,就像草木枯萎落葉一樣。
孔母非常希望兒子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她想到,少年習禮,長大必有出息,昔日伏羲、神農、文王、周公傳下的經典,博大精深,孩子如果能學會,他日定有所長,成就一番事業。所以孔母非常重視兒子的禮道教育,每當附近的宗廟舉行祭祀的時候,她都要帶上年幼的孔子前去觀看。孔子也對禮道很感興趣,每次都好奇地睜大眼睛來觀看這神聖的祭祀儀式,心裏想著:這些人在幹什麼呢?他們為什麼要幹這些事啊?為什麼神情都如此的莊重呢?
去的次數多了,年幼的孔子就把這些神聖的祭祀儀式的程序和祭祀儀式所用的禮器都爛熟於心。回到家裏,他還喜歡模仿祭祀,母親從集市上買來禮器給兒子當玩具,他就把這些禮器擺在桌上,練習著磕頭、揖讓,學著行禮玩兒。
【子曰】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
【啟示】
孔子說,不學會禮儀、禮節和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作為社會的交往的基本要求,在人際交往中,一個懂得社會禮儀的人,也就有了立足社會、成就事業、獲得美好人生的基礎。
四、母親過世
孔子十多歲時,顏征在作出一個決定,讓孔子到自己的父親家裏,讓外祖父來教育孔子。這時的孔子,肚子裏的學問已經超過了媽媽,常常問得她無言以對。而外祖父學問深厚,博通古今,相信一定可以指點孩子的學問,教導他成才。
孔子的外祖父顏襄,原本就是老師,因年紀大了,不再收徒講學,老人家平素最鍾愛孔子的母親及孔子。所以看到外孫回來求學,心中十分高興。
孔子一個人住在外祖父家受教用功,寒暑不歇,數年不倦。顏襄把胸中的學問,逐步傳給他,看孔子天資聰穎,又這般好學不倦,知道他將來一定有出息,他對外孫鼓勵有加,常說:“可惜我老了,看不見你的成就。”
後來顏襄壽終正寢,與世長辭了。顏襄臨終時,指著這位異相奇才的外孫對女兒說:“孺子可教也!……”
外祖父過世後,孔子伴母親守孝百日,就隨母還家,這時孔子已是位博古通今的少年了。
孔子十七歲時,母親也去世了。維持生計的辛勞,年輕寡婦的淒涼,使得顏征在心力交瘁,三十三歲就離開了人間。熟知禮道的孔子知道,按照常理來說,應該把他母親的靈柩與早已下葬十四年的父親的靈柩合葬在一起。正如《詩》裏所說的那樣:“死則同穴。”問題是,孔子並不知道自己的父親到底葬在了哪裏!母親顏征在從沒對他說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