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多方求學(1 / 3)

第二部分 多方求學

孔子幼年喪父,家境困苦,不能進入官學進行正規學習,但他自幼深受母親的教誨,為學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勤奮好學,15歲時就確立了堅定的學習誌向,開始走上了四方求學的道路。

他的許多學問是他隨時隨地向別人請教得來的。他問過有名的學者,也問過普通的農夫;他問過白發蒼蒼的老人,也問過梳者小辮的孩童;他還願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能夠“不恥下問”。從這當中,他體會到一個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說,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在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科學發展飛速的今天,自己不懂的會更多,注意向身邊的人學習,就顯得更為重要。

一、太廟問事

當時動亂已久,盛周王朝的許多典籍都已失傳,一些有特異技藝的樂師等也都散落四方。比如,魯國的太師摯到齊國去了,為第二餐奏樂的樂師幹逃到了楚國,為第三餐奏樂的樂師繚逃到了蔡國,為第四餐奏樂的樂師缺逃到了秦國,打鼓的樂師方叔入居黃河之濱,搖小鼓的樂師武入居漢水之涯,少師陽和擊磬的樂師襄也入居海邊。這樣的情況,為孔子的學習帶來了很多困難。但孔子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嚇住,他學無常師,不恥下問,凡是有在某一方麵學識高於自己的人,他都不管對方地位高下,屈身向對方學習。

有一次,孔子有機會進入魯國的太廟。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裏麵陳列著許多文物古器,還常舉行祭祀活動,在這裏,可以了解曆史和有關的典章製度。

孔子進太廟後,就下功夫認真地進行考察,對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別人請教。從廟裏陳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舉行儀式時伴奏的音樂,樣樣都要找人問個究竟。

活動結束後,他還拉住別人的衣袖,繼續問一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他這樣做,被旁邊的人看不起。有人說:“誰說這個年輕人懂得禮呢?他跑進太廟,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了說:“不懂就問,這就是禮啊!” 這個故事後來被人叫作“入太廟,每事問”。

【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啟示】

孔子說,才思敏捷而又喜愛學習,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學習為羞恥。敏而好學,就是勤奮好學。不恥下問,就是遇到不懂的事,虛心向人求教,不要怕丟麵子、不懂裝懂。這是我們應有的學習精神。在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們更要有虛心求教、隨時學習、終身學習的精神。

二、問學郯子

春秋時期,周王室漸趨衰敗,諸侯大國之間相互爭戰侵吞,天下紛亂。郯國雖是區區小國,卻頗有名氣,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國君郯子的政績、才華和仁孝之德,贏得了人心。

郯子治理國家講道德、施仁義、恩威有加,百姓心悅誠服,使郯地文化發達,民風淳厚,一些典章製度都繼續保持下來,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魯昭公。 在接待郯子的宴會上,魯國大夫昭子問道:“我聽說郯國的官職都是以鳥名來命名,不知道這個做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郯子回答道:“那是我們的先帝少昊傳下來的習俗,據說他登位的時候,天上剛好飛過鳳凰,送來祝福,先帝少昊為了感謝天恩,就把鳥作為我們的旗幟圖案,將百官的官職按照鳥類的高低命名,一直沿傳到今日。”

這時孔子隻是一個下級官吏,沒有資格參加國君的宴會。但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再也坐不住了,十分感歎少昊的德行,更讚歎曆代郯國的君臣都能一直遵循先帝的遺命,心中為解開了一個疑問而高興。他決定上門拜訪,連夜敲開了郯子下榻賓館的房門,迫切地向郯子請教關於少昊時代職官製度典籍曆史等情況。

當時二十六歲的孔子,其博學早已聞名魯國,郯子見這樣一個知名學者卻能夠如此虛心求教,十分感動。

兩位學者談得那樣投機,甚至忘了天已大亮。回家之後,孔子還忍不住向人感歎著:周天子那裏已經沒有主管這類事情的人了,像郯子這樣有學問的人,已經散落於四方了。

【子曰】

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啟示】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思而不學,常常是浪費時間,即便偶有所得,一說出來,才知道別人早已說過。這說明,一個人應該不能隻停留在對問題的思考,更重要的是通過多學、多問,快速積累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自己不再淺薄無知,不再對問題束手無策。

三、孔子學琴

孔子熱愛並精通音樂,提倡用音樂作為教育的課程,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他一生酷愛唱歌,除喪事外,隨時都會唱歌,聽人唱得好就跟著學,甚至在周遊列國途中被困、斷糧的窘境下仍彈琴唱歌不斷,逝世前七天還唱了一首哀悼自己的歌。他還會作曲,代表作有琴曲《陬操》、《龜山操》、《將歸操》等。

孔子是位大學問家,卻虛心好學,不恥下問。他虛心向師襄學琴的故事,成為後代的美談和榜樣。

師襄是與孔子同時代魯國著名的樂官。古代樂官一般叫師,後來擔當這一職務的人就把師作為自己的姓,冠於名之前。如師襄,又稱師襄子,加子表示尊重。

本來孔子的琴技已經相當好了,但他不滿足。在他聽了師襄的彈奏之後,就下定決心要向師襄學習,好讓自己的琴技提高到新的境界。二十九歲那年,孔子專程拜訪師襄,向他學琴。

師襄熱情接待孔子,休息一陣後,當著孔子的麵那過琴來,彈奏了一曲。孔子在一旁靜聽,感到此曲非同凡響,是他聞所未聞的。師襄彈奏畢,孔子說道:“此曲技巧超群脫俗,誌趣深遠高雅,我想學習此曲,不知老師意下如何?”師襄點頭同意了。

孔子學習彈奏了半個多月,還是堅持繼續學習這支曲子。師襄覺得已經相當好了,對孔子說:“這個曲子你已經會了,學一首新的吧。”孔子說道:“曲調是學會了,可是奏曲的技巧還尚未學好。”

過了幾天,師襄聽著看著,覺得這下連技藝也熟了,又勸他:“技藝已經學好,該學新曲子了。”孔子還沉浸在曲調中,好一會兒才回答說:“我還沒有能夠全部領會這首曲子的誌趣神韻呢。”

又過些日子,細心的師襄清楚地覺察出,孔子已經將曲子的誌趣與神韻真正把握住了,便再次鄭重勸他:“誌趣神韻都有了,可以學習新曲子了。”但是讓師襄想不到的是,孔子還是堅持要繼續學習這一支曲子。他向師襄請求:“老師過獎了。弟子的指法、技巧雖已練熟,但尚未領會此曲的誌趣神韻,更未體察到曲作者的為人,想象出其風貌特征。請容我再練幾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