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輔治魯國(1 / 3)

第五部分 輔治魯國

在五十一歲那年,孔子正式出任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由於政績突出,升為小司空(主管工程),五十二歲任大司寇(主管司法)。後來,又以相禮的資格參加齊魯兩國的“夾穀大會”,在大會之上,孔子處處“以君子之道輔其君”,完全按照禮數辦事,使齊景公深感慚愧,歸還了魯國的三個城池,創造了魯國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

此後,孔子曾經和魯定公談論治國方略。任命仲由(子路)為季氏宰,對三桓采取了實質性的措施,即“墮三都”,攻下了叔孫氏的封邑郈和季孫氏的封邑費,欲攻孟孫氏的封邑成,未成功。56歲時,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參與治理國政三個月,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以至使“齊人聞而懼”,認為“孔子為政必霸”。

一、平叛陽虎

魯國季氏的家臣中,有陽虎、仲梁懷和公孫不狃三個掌握著實權的人。原來的家主季平子死後,他的兒子季桓子缺乏威信,已經沒有能力控製老家臣了。

陽虎想給自己死去的主子季平子套上不仁不義的罪名,以後等季氏取代國君時,自己再以此為由,討伐季氏,名正言順地將魯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他向季桓子建議,將一塊應為國君擁有的象征王權的璵璠寶玉給季平子一同陪葬。

季桓子知道陽虎的陰謀,於是堅決反對。可陽虎不管這麼多,帶上家兵就打算前往魯定公的宮殿去討要璵璠。一出門,就撞見了孔子和冉求。季氏的另一位家臣仲梁懷見到孔子來了,馬上上前攔住了陽虎,說道:“季平子大人生前最佩服的就是孔丘先生的知識了,現在孔先生來了,我們應該問一下他的意見才行。”

孔子弟子冉求孔子聽了季桓子的述說後,麵色平靜,先對著高堂上季平子的靈位三拜上香,然後故意對著門外說道:“季大人生前並未擅自廢除國君而自立,對定公也一直恭敬有加,當定公登位時就主動將璵璠之玉交還國君,可見他從未貪圖過什麼寶玉。世上最令人憎恨的事,就是一個人明明不想做,死後卻被其他的人硬逼著做……忘恩負義,對人不恭的奴才,會有上天收拾他的。”

陽虎聽到這些話,臉色發紫,一句話沒說就甩手離開了,對膽敢阻撓自己的仲梁懷心生怨恨。

果然,沒過多久陽虎就借著一次出獵的機會,將大夫仲梁懷擒獲。季桓子知道後親自前往解救,結果陽虎把他也一同關了起來。公孫不狃出來勸說,陽虎才把季桓子放了出來。自此,陽虎公然代替了季平子原先的地位,挾持著魯定公,成為了魯國的掌權者。

陽虎雖然有勇無謀,但他手握重兵,令不少心懷不軌的人都想利用他分一杯羹,其中就有一個叫少正卯的大夫。自從季平子死後,少正卯一直想入主季家,成為核心的家臣,好獲取更大的實力,當他見到陽虎把整個季家都控製住的時候,利用的目標就轉向陽虎了。

少正卯登門拜訪陽虎,對他說:“現在魯國之中唯有你的實力是最強大的,魯公無能,季氏懦弱,隻要將軍你願意,我大可為你出謀劃策,奪得魯國國君之位!”於是,兩人一拍即合,當即商量設宴邀請季桓子,殺害了他就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坐上宰相的位置,再慢慢消滅其餘貴族的力量,奪取君位。

結果,這一切都被公孫不狃安排在陽虎身邊的內應竊聽到了。公孫不狃是想讓陽虎和魯國的其他勢力鬥個兩敗俱傷,所以並沒有打算讓陽虎的計劃能安穩地實施。於是他將消息告訴了季桓子,季桓子很害怕,於是就向孔子派去保護他的冉求求救。冉求馬上去拜見了孔子,對老師說明了情況。孔子召來了一幹弟子一起商量。

子貢說:“老師,國君早有除掉陽虎的打算,請進朝向國君稟明,請求他借兵,然後讓我前去說服孟、叔兩個貴族,讓他們在明天不要出兵助陽虎,相信集合我們的力量,一定可以打勝這一仗的。”

子路也請纓道:“老師,如果國君借兵,請讓我帶上軍隊埋伏在暗處,一定可以給陽虎一個迎頭痛擊!”

孔子點點頭,把希望都交托在了自己弟子的身上了。

第二天一大早,陽虎果然派人來請季桓子前去赴會,按照事先的計劃,季桓子在冉求的陪同下,坐上了陽虎為他準備的馬車。由於孔子和子路已經前往向魯定公請兵了,為了盡量拖延時間,一路上季桓子總是借口要小便,到後來幹脆借故說肚子疼痛,不願再往前走。

陽虎見季桓子想逃跑,拔劍就追了上去。冉求抽劍擋下了陽虎的攻擊,怒聲質問道:“陽將軍為何對家主拔劍,越禮犯上,是為人臣子應有的道義嗎?!”

陽虎也不多說,一邊下令自己的部隊圍了上來,一邊和冉求揮劍互攻起來。季桓子孤身一人,在數百個士兵的圍追中,一會兒爬上馬車,一會兒鑽下車底,狼狽至極。另一邊的冉求的武技不如陽虎那般招招凶猛,眼看也支撐不住。就在這時,子路的救兵到了。隻見鼓聲四起,數千名精銳的魯國士兵紛紛從四方湧出,手執長矛尖叉,由前方的子路帶領著,向陽虎的軍隊撲來。其中不但有魯定公的軍隊,還有孟氏一族的部隊,原來南宮適從子貢的口中得知消息後,同是孔門弟子的他馬上讓弟弟也派出了自己的軍隊,一同協助剿滅陽虎。

陽虎先與冉求爭鬥,再戰子路,非常疲倦。陽虎見大勢已去,自己兵敗潰散,隻好奮力甩開子路的糾纏,在家臣們的擁護下狼狽逃走。

至此,魯國上下驅虎的計劃取得了徹底的勝利,終於將盤踞魯國數十年的禍害陽虎從都城清理出去。在這場戰爭中,孔子的弟子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得魯國上下不論是百姓還是貴族都對孔門一族愈加佩服。

這時突然宮中告急!原來,一直在暗處隱藏實力的公孫不狃終於現出了狐狸尾巴,他趁著魯國上下圍攻陽虎的機會,帶著自己的軍隊闖入了魯宮之中,想要挾持魯定公。還好孔子事先已經對公孫不狃留了一份心眼,讓南宮適派一部分軍隊保護在魯定公身邊。

子路聽到消息後馬上帶著隊伍向魯宮趕去,公孫不狃見事情不成,在子路回到魯宮之前就撤兵逃走,帶著一堆從宮殿搜刮的財寶逃出了都城,攻占了費城,在裏麵關門做起了山大王。

【子曰】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論語·裏仁》)

【啟示】

孔子說,一個人不應該擔心沒有官位俸祿,應該擔心的是沒有為官的本領。也不應該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應追求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孔子告訴我們,人不應計較當下已經獲得了什麼,而是要時刻豐富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才能,做足準備,這樣,當機會來臨時,你自然能夠得到自己應得的一切。同樣,在現代社會,要主動讓別人了解你的才能,而不是整天擔心沒有“伯樂”。

二、官至都宰

平叛了動亂後,孔子將杏壇的教育管理得欣欣向榮。各國新的弟子加入,為孔子門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他與弟子們在學習、生活和理想等各個方麵互相交流,發表看法。

在魯國的這段歲月裏,孔子經曆了中年,從四十歲逐漸走到了五十歲。他對弟子們說:“我四十歲時對世間一切都不再感到困惑,50歲的時候,已經知道了上天賦予我的使命了,就是要好好地將周禮和仁義的學說給你們傳承下去。”

公孫不狃在費城管理無道,弄得民怨四起,並且物資短缺,情形逐漸不容樂觀。公孫不狃想到了孔子對治理國家很有主見,手下的賢徒又多,於是有了將孔子收為己有的打算。很快,孔子收到了公孫不狃派人暗送的信件,信裏說:“費城苦無良道,百姓怨苦,公孫不狃願請孔丘前往治理,推行周禮仁義。”

孔子並不很在意公孫不狃的身份,而是想著等自己去掌握了實權後,再慢慢令他交出城權,重歸魯國;並且,孔子多年未曾任官,心裏有很多的政治主張和治國的良方都不能得到實施,心裏一直遺憾。這次公孫不狃的邀請,令孔子有些動搖,於是他把想法告訴了弟子們。

子路一聽老師要去幫反賊公孫不狃治理國家,馬上提出了反對,並說了一大堆難聽的話。孔子回應道:“從前文王曾經隻擁有一座小城,就可以慢慢得到天下,我也隻是想過去用聖賢的道理感化他,用聖賢的方法治理費城,為的是費城的百姓,不是為了榮華富貴啊。”

但孔子的弟子中,不讚成前往的占了大部分,孔子為了顧及弟子們的看法,加上自己也覺得此行確實會對自己的名聲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最終還是打消了前往費城的念頭。

魯定公聽說孔子拒絕了公孫不狃豐厚的邀請,依然留在了魯國教育學生,於是想起了陽虎作亂那天,如果不是孔子事先洞悉公孫不狃的意圖,恐怕自己就落到公孫不狃的手中了,心裏不由得十分感動。這些日子,得到南宮適推薦而前往武城任官的子遊等一幹孔門子弟,又表現出了卓越的政績。魯定公心想,這麼多的國家敬重孔丘想任用他,我怎麼卻把這樣一個賢能的人給忘記了呢?於是馬上把孔丘召進了宮殿。

魯定公見到孔子,和悅地對他說:“夫子啊,您在魯國多年,一直深有名望,得到百姓的愛戴,又曾追隨我的哥哥昭公至齊國,這樣的忠心,我的心裏十分清楚!現在的魯國百廢待興,外有齊國在鄰,虎視眈眈,內有三桓,還有公孫不狃在作亂,我真的很需要您來幫我治理這亂糟糟的國家啊。不知道你能不能答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