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周遊列國
短短六年時間,孔子在魯國做得風生水起,一直做到了大司寇,魯國也強硬起來,一度逼到齊國割地求和。公元前497年,齊國送八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和魯定公接受了美女,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五十五歲的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在衛國不到半年,受讒言之害,孔子又不得不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次年,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隨後兩年,孔子去衛居魯。公元前493年,孔子再次由魯至衛,又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在孔子師徒周遊列國途中,也發生過不少或者艱難或者危險或者有趣的故事。這其中不乏有孔子對學生的現場教育,也有學生間相互的勉勵,還有學生對孔子的建議和勸告。
一、勸解農夫
孔子率弟子周遊列國的路上。有一天,孔子的一匹馬脫韁跑到田裏啃莊稼。
那塊田地的主人上前抓住韁繩,怒氣衝衝地把馬牽走拴上,扣了起來。子貢著急地說:“我去向那農夫索回馬兒。”孔子沒做聲,聽任弟子子貢前往。子貢見到那農夫,便說:“我們正隨老師孔子周遊列國,旨在宣傳周公之道,事關重大,亟待趕路,快歸還我們的馬吧!”
那農民翻了翻眼,看了看儒生的打扮,似乎沒聽懂他的話,不予置理。子貢碰了一鼻子灰回來。孔子感歎:“用別人理解不了的話去說服別人,有什麼用呢?”
在弟子們都受到了教育之後,孔子方派養馬人向那農民索馬。馬夫找到那位農夫,十分客氣地拉起家常來:“老兄,你的耕地廣大,我們的馬沒拴好,這是我們的錯。咱兄弟有緣相見。既然碰在一起了,我養的馬吃你幾口禾苗兒,也是難免的嗎?哈哈哈,這就麻煩老兄多照應了。”農夫看著這位和自己穿戴一樣的馬夫,感到馬夫親切、實在,說得在理,便一邊解馬,一邊笑著說:“老兄,快牽走你的馬,趕路去吧。”
【子曰】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
【啟示】
孔子說,不知天命,就無法成為君子。不懂禮儀,就無法立足社會。不懂得明辨他人的言論層次,就無法真正了解別人。在這則故事裏,馬匹脫韁啃人莊稼,主人是莊稼人,而且正生氣,子貢卻用文人的語言,將一堆與莊稼人毫無關係的話語去索要馬匹,自然無功而返。相比較而言,養馬人使用的是他們共同的語言,且客氣而親切,更能溝通與理解,令人欣然接受。
二、處變不驚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深秋,已在衛都帝丘客居半年多的孔子,意識到衛靈公聽信讒言,派人以侍奉為名,實則監視自己。於是,決定去陳國。
孔子一行分乘七輛車,進入匡地(屬衛國,在今河南長垣縣境內)。孔子的弟子顏刻說:“當年陽虎由此攻進匡城!”接著,大家議論起陽虎來了。
恰在這時,一個騎馬的年輕人帶著黑壓壓的一大隊人馬迎麵而來。
孔子急令停車觀察。原來匡地的頭目接到“陽虎又來了”的稟報,帶兵馬前來堵截。
一個持刀挎劍、騎著高頭大馬的壯漢攔住去路,高聲叫罵:“陽虎老兒,一年前,你侵擾匡地,欠下血債。今天,你進入了我公孫戍的手心,老子讓你粉身碎骨!小子們,先把仇敵圍起來!”
霎時,幾百名匡人一下子將孔子師徒團團圍住。
孔子站在車上,對弟子們說:“原坐不動,不必驚慌,匡人認錯人了,仲由前往說明。”
子路走至公孫戍馬前,施禮道:“子路奉老師之命,特來向公孫先生說明白,我師徒是經匡地去陳國,非陽虎也!”
公孫戍不以為然地說:“我的探兵說,去年陽虎血洗匡地時,他親眼看見陽虎是個大個子,還看清了他的模樣。今天,你們剛進入匡地,就談陽虎如何如何,被我們探兵聽到了,他已來報。”公孫戍指著孔子說:“陽虎是個大個子,那人不就是陽虎嗎?我的探兵說他的模樣與陽虎一樣!”
子路哈哈大笑說:“陽虎是叛國賊,已逃至晉國去了。你說的那人”,子路指了一下孔子,接著說:“那個身材偉岸之人,就是我們的老師——世人皆知的聖人孔夫子!”
公孫戍帶著驚疑的神色問:“他真的是孔丘嗎?”
子路說:“正是,一點不錯!”
公孫戍下令:“後退一段距離,繼續包圍監視,待弄明其真實身份後,再放行也不遲。”孔子幹脆安排弟子們:“原地休息,免生禍患。”
夜色降臨,秋雨淋瀝。孔子師徒衣服淋濕了,冷氣襲人,人人身上起了雞皮疙瘩。
天明了,風止雨停,日出東方,弟子們顯得麵色憔悴。孔子安慰學生說:“文王死了以後,周公文化的傳統不都在我身上嗎?老天爺如果要毀棄這文化,就不應讓我有此抱負;老天爺不想斷絕這文化,匡人又怎能奈何我們呢?”孔子鏗然有力的宣講,給弟子們助了威,壯了膽。
公孫戍的嘍囉們十個一簇,八個一堆,一邊吃送來的熱飯,一邊監視對方的行動。
第二天過去了,孔子師徒帶來的食品已經吃完。餓得吃不消時,便開始就地采一些野菜充饑,加之沒有水喝,人人舌幹唇裂,沒精打采。
子路看到這種狀況,七竅生煙,說:“是誰讓我們遭受這種困境的啊!”欲操兵器與公孫戍拚個死活。
孔子連忙製止:“與其死拚,不如用彈琴唱歌的辦法退敵!”
子路彈琴高歌,孔子亦彈琴和唱,唱道:“周文王死了以後,所有的文化遺產都掌握在我這兒嗎?上天如果非要毀滅這些文化,那我又能有什麼辦法?上天如果不想毀滅這種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樣呢?”公孫戍聽到琴聲、歌聲,自言自語:“看樣子,那個大個子不像陽虎。陽虎是粗野草寇,怎會彈唱呢?”於是下令撤兵。
孔子一行得以脫困。
【子曰】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
【啟示】
孔子被匡地的人圍困。孔子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保留在我這裏了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想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麵對危局,孔子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大道的淪喪和文化的傳承。正是有這樣的胸懷和境界,孔子也才坦然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