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分 吾道窮矣
孔子的晚年幾乎是在悲傷與絕望中度過的。他想從政但沒有機會。六十九歲的時候,兒子孔鯉去世。七十歲的時候,最疼愛的弟子顏回死了。這兩件事使他極為悲傷和絕望。此後,七十一歲時狩獵獲麟,孔了認為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七十二歲的時候,子路又被害了。接連的打擊之下,孔子一病不起,不愈而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離開了他奮鬥了一生也不曾扭轉的世界。但他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
一、曆法算錯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的十二月(周曆十二月相當於夏曆十月),魯國發生了蝗災。冬季蝗蟲為害,這是亙古未有過的事。
有人說,這是上天震怒,在懲罰魯國人,更大的災禍還在後邊,說不定天將會塌下來呢。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恐,世道混亂。魯哀公無法控製,整日愁眉苦臉。季康子也萬般無奈,便去請教孔子,為什麼冬季裏竟還會發生蝗災,難道真的是上天在懲罰魯國,將有塌天大禍嗎?
孔子聽了,搖搖頭,微笑著說:“丘聞之,每年十月,心星西沉,天氣變寒,萬物蟄畢。今心星尚在,天氣煦暖,蛇蠍活躍,當為九月。此非天道反常,乃司曆之過也。”
季康子令司曆者重新計算,果然是算錯了,原來這一年該閨九月,九月裏發生了蝗蟲災害,便不足為奇了。消息傳布全國,人心漸漸穩定,全國上下無不敬仰和讚頌孔子。
【子曰】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禮記·中庸》)
【啟示】
孔子說,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成一體,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遠,明晰,悠遠,長久。可以看出, 在孔子看來,自然界是有自己的規律,人們通過努力學習,可以了解天地之規律,就會對事物有所判斷,當看到異常情況,也能根據對事物的了解,做出解釋與判斷,就見怪不怪了。我們隻要不斷學習,探索事物的規律,就能正確判斷事物。
二、孔子送馬
孔子師徒出遊途中,經過一個曾經住過的旅店,正趕上它的主人死了。
孔子進屋後,那一家人哭得非常悲哀,便叫子貢把駕車的馬拉來送給旅店,作為吊唁的禮品。
子貢說:“你的學生死了,都沒這樣做,現在竟為一個曾經住過的旅店的主人的死,就把馬給人家,這禮是不是太重了?”
子貢說的是顏回的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子曾屢屢讚揚他。顏回死時,孔子哭得非常悲哀,說:“唉,老天爺真是要斷送我啊!”又說:“我不為顏回悲哀還為哪一個悲哀?”
當時埋葬顏回時,隻有內棺而無外槨。顏路以為孔子對顏回的師生情誼最重,便向老師要他出行時乘坐的車子,想用車子的木料做槨。孔子沒同意,說自己兒子孔鯉死,也沒槨,自己的車子也沒拿出來用。自己身為大夫,按禮的規定,大夫不徒步,沒了車子怎麼出行呢?
子貢基於孔子對顏回死沒有表示,所以這樣問。
孔子回答子貢說:“我剛才進去,主人一家為了我的到來,哭得特別厲害,把我看得很重。我亦因此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了一陣。我恨那種光哭而不作表示的人,你還是照我說的辦吧!”
【子曰】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啟示】
孔子說,君子以言而無行、言過其實為恥。孔子認為,隻說大話,做小事或者說空話不做事的行為,都是令人感到羞恥的行為。這樣做的人,也會讓人失去信任。
三、弟子之死
公元前482年,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在貧病交加中離世。他的的死給了孔子最大的打擊。
顏回是天下最像他的人。原來以為依靠顏回來傳大統的。可是年輕的顏回卻先他而去。再一次白發人送黑發人,孔子的悲傷可想而知。他隻能感歎說:“這是上天不讓我活了啊,上天不讓我活了。”
一年後,衛國發生內亂。孔子聽說這件事,就知道子路死了。過了一些時候,消息傳來,子路果然死了。
當孔悝被迫參與內亂的時候,子路其實不在城裏麵,聽說這件事情就飛馳回去。在城門口遇到子羔,子羔說:“主公已經走了,而門已經關了,你快些回去吧,不要空自染禍。”
子路說:“吃人家飯了,就不能躲開人家的禍。”子羔就離開了,子路等到有使者來,打開城門,就一起進了城。當時做亂的國君正和孔悝登上拜位台。
子路叫道:“你能怎麼用孔悝呢?你就是殺了他, 也還會有人反對你。”國君不聽,於是子路就要把台子燒了。台上的人不幹了,就派人攻擊子路,打斷了子路的帽纓。子路見無法救出孔悝,便說:“君子死,帽子是要戴正的。”然後就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