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發展
●毛澤東說:“儀仗兵就要有儀仗兵的樣子,要從眼睛裏體現出儀仗兵的精神氣質,要從動作上體現出我軍過硬的軍事素質。”
●周恩來說:“爭取吃得麵紅體胖些,個個都像黑鐵塔一樣,儀仗兵是國家的臉麵,所以,你們還應該多曬曬太陽,臉蛋應該像蘋果一樣。”
●毛澤東轉過身,他握住翟白元的手說:“小翟,儀仗隊交給你來帶,我很放心。”
● 建立發展
共和國故事·禮儀之師毛澤東決定成立儀仗隊
1949年12月16日至2月17日,毛澤東、周恩來首次以新中國元首和總理的身份出訪蘇聯。
在莫斯科火車站,毛澤東檢閱了蘇聯儀仗隊,那些士兵高大剽悍的形象,整齊優美的動作,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到紅地毯的盡頭,毛澤東再一次回過頭來看了一眼蘇聯儀仗隊。
第一次訪問蘇聯回來,在火車上,毛澤東問周恩來:“在莫斯科,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周恩來毫不遲疑地說:“紅軍儀仗隊。”
毛澤東說:“英雄所見略同啊!”
之後,毛澤東陷入了思考,他把目光投向了窗外。
早在1946年3月4日,為迎接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上將,展現解放區人民軍隊的力量,中共中央決定組建一支儀仗隊。
當時,從駐南泥灣某團中挑選500名戰士,編成3個連,由該團團長羅少偉任營長,魏誌明任教導員,組成了我軍曆史上第一支儀仗隊。
組隊伊始,戰士們聽說要去歡迎一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的美國人,抵觸情緒很大。許多戰士心裏都很不高興。
隊領導向大家講了執行這次任務的重大意義,傳達了周恩來的指示:
我們以這樣的形式歡迎馬歇爾,表明了我黨要求和平的誠意,表明了我們的強大和力量;同時也警告美國政府,如果他們支持蔣介石打內戰,中國人民是決不答應的。因此,這項工作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義。
1946年3月4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陪同馬歇爾在延安機場停機坪檢閱了這支儀仗隊。
儀仗隊三個連隊呈橫隊排列,每連排頭是炮班,其次是機槍班。戰士們穿著嶄新的軍裝,緊握從日寇手中繳獲的武器,昂首挺胸,精神百倍,向馬歇爾行了注目禮。
1949年10月底,毛澤東指示中央警衛團將警衛營的一連改為儀仗連,擔負外國大使呈遞國書時的儀仗任務。
儀仗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毛澤東把他們請進中南海,一是想看看他們的動作,再是讓他們熟悉一下執行任務的場地和環境。
100多名官兵,由指導員向富朝帶入中南海毛澤東接見大使的懷仁堂。
指導員向富朝向毛澤東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大聲報告:
報告主席,儀仗連100名官兵列隊完畢,請您檢閱!
毛澤東第一次看到儀仗連,確實跟警衛連相比變了不少,儀仗隊員上身是凡爾丁禮服,下身著東洋式馬褲,頭戴鋼盔,手持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三八式馬槍和步槍,分列在懷仁堂的門口兩側。
毛澤東很認真地看了看每一位隊員,對外交部的人說:“個頭選得好,很整齊。”
然後,毛澤東回過頭來對向富朝說:“咱們演練一下吧,我來當外國大使。”
向富朝立正答道:“是!”
當“外國大使”的車來到門口的時候,《國歌》聲響起,毛澤東走出轎車。
向富朝下達“向右看”的命令。官兵們在擺頭的同時舉槍,並行注目禮,目光隨著毛澤東的腳步移動,直到進入懷仁堂。
毛澤東從懷仁堂裏走出來以後,部隊仍然舉槍行注目禮,一直到他離去。
毛澤東笑著對周恩來說:“恩來,我演得怎麼樣啊?”
周恩來把雙臂一抱,笑著說:“像,可以說是形神兼備啊!”
但周恩來轉過臉來對儀仗隊員們說:“總的來看,還不錯,但我糾正一下,大家不繃著臉,尤其是向右看的時候,人家高高興興的,我們也要愉快一點嘛!”
毛澤東補充道:“儀仗兵就要有儀仗兵的樣子,要從眼睛裏體現出儀仗兵的精神氣質,要從動作上體現出我軍過硬的軍事素質。剛才的表演,動作是不是太複雜了,應該再幹練一些。”
儀仗連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在聶榮臻的督促下,大家抓緊練習,
同年10月16日,儀仗連首次出現在蘇聯駐中國大使向毛澤東遞交國書的儀式上。
1952年9月,蒙古總理澤登巴爾來華訪問。但是當時中國的儀仗隊還沒有組建。中央軍委再三考慮後,決定用擔負呈遞國書司禮任務的儀仗連代替。
但是,儀仗連從來沒有經過分列式的專業訓練,經過兩年的訓練,仍然覺得不到位。
這時,接受命令的公安部隊隻好向沈陽軍區參加校閱部隊的第七步校緊急求援。因為這支部隊曾經參加過建國時的閱兵式,有較好的基礎。
隨後,100多人的隊伍迅速趕到北京,在蘇聯專家的精心指導下,經過幾天的強化訓練,這支儀仗隊已經初具規模了。
9月28日,這支臨時組建的儀仗隊接受了周恩來和蒙古總理澤登巴爾的檢閱。盡管沒有出現大的紕漏,但離專業水平仍然相差甚遠。他們執行完任務後,就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崗位。
毛澤東深切地感受到,隨著對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建立一支專業的儀仗隊已經迫在眉睫。他把這一想法告訴了周恩來。
毛澤東知道,儀仗司禮雖是一種禮賓形式,但它象征著本國的尊嚴和對別國的友誼、親善。
假若某個國家元首出訪,未遇如國葬、戰爭或大地震那樣的非常情況而沒有受到儀仗隊的歡迎,會感到是一種不可忍受的輕蔑。
因此,各國政府對儀仗司禮都十分重視,即使兩國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對來訪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也都安排儀仗迎送。
後來的1957年11月2日,毛澤東率代表團第二次訪問蘇聯。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活動,並出席64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
在出訪前,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奉毛澤東指示,派翻譯趕到蘇聯駐華大使館,向尤金大使轉達毛澤東的個人意見:在他抵達莫斯科時,請蘇聯方麵把機場的迎賓儀式統統去掉,迎接的人不要多,不要儀仗隊,最好一下飛機就走。
尤金大使感到驚愕:一個國家元首的出訪,主動請求東道主不搞歡迎儀式,這在國際外交活動中尚屬首例,更何況毛澤東此行意義非凡。
因此,蘇共中央和赫魯曉夫曾多次電令尤金,一定要把毛澤東訪蘇之事辦好。
尤金為難了,他說:“他是毛主席呀,中國的毛主席呀,沒有儀仗隊,沒有歡迎儀式,那怎麼行?我不敢做主,我要立即向國內報告。”
11月2日莫斯科時間下午15時,中國代表團乘坐的圖104飛機在伏努科夫機場降落。
舷梯下是紅地毯鋪路,赫魯曉夫、布爾加寧、伏羅希洛夫、庫西寧、米高揚、蘇斯洛夫、福爾采娃、柯西金等蘇聯黨政領導人前來迎接。
在一陣擁抱、親頰之後,毛澤東看到,蘇聯紅軍的三軍儀仗隊,挺立在紅地毯的另一端,等待著毛澤東的檢閱。
隨後,毛澤東檢閱了三軍儀仗隊。
在大家的掌聲不斷變得熱烈的同時,毛澤東似乎也感到了新中國在世界上的分量和位置。
乘車前往克裏姆林宮的路上,毛澤東對赫魯曉夫說:“我不是請你們的不要搞什麼歡迎儀式嗎?怎麼還這麼隆重?”
赫魯曉夫說:“我們收到了尤金的報告,說你有這樣的請求。大家討論了,認為不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來了都是依照慣例辦的,你這樣的客人,禮遇更是不能簡化的。”
11月7日上午,為慶祝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蘇聯在紅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和群眾遊行。
毛澤東和中國代表團步行到紅場觀看了閱兵和群眾遊行。
群眾通過列寧墓時,總是高呼:
毛主席!
毛主席!
遊行結束時,當毛澤東和赫魯曉夫等蘇聯領導人從列寧墓上走下來,群眾圍上前來,熱烈歡呼。
這種場麵是前所未有的。
毛澤東認為,中國需要建立一支特殊的儀仗部隊。他說:
中國是禮儀之邦。熱情好客、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新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儀仗隊。
周恩來組建外事警衛營
1952年底,周恩來按照毛澤東的指示,開始組建儀仗隊。
具體條件是:
政治素質一流,身體條件好,個頭適中,相貌英俊。
對儀仗兵的身體素質條件是:
身高180厘米以上,體重80公斤左右。
儀仗營剛開始組建,周恩來就明確指出:
儀仗兵代表三軍的威武、國家的門麵和民族的尊嚴,要求每個儀仗隊員個頭要高,長相要帥,氣質要好。總之,從外觀上要區別於其他軍人。
儀仗營組建初期,沒有直接去地方帶兵,而是從全軍範圍內挑選已經訓練好的新兵,盡管在幾百萬軍隊中挑幾十個上百個儀仗兵,不算大的問題。而且無論挑到哪個軍種、兵種、機關、部隊的兵,也都一律大開綠燈放行。但是,挑選的餘地還是受到了限製,有時不得不把標準放低。
6月29日,公安部隊領導李天煥、鄧少東、吳烈、熊伯濤、羅文坊共同簽署命令:
將警衛師一團三營第九、十兩個連隊改編為師直儀仗營第三、四連,在全團範圍內挑選儀仗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