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艱苦訓練
●周恩來指示:要從我軍實際出發,形成中國儀仗隊的特色,不要一味地學習外國。
●毛澤東在電話中幽默地對金日成說:“你等著,我派儀仗隊去迎接你,要按國際禮儀辦!”
●汗水、淚水、血水,換來的是祖國的榮譽,民族的尊嚴,我軍的風姿。
● 艱苦訓練周恩來說形成中國特色
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營在緊鑼密鼓中組建的同時,緊張有序的訓練也隨之展開了。
儀仗營是執行特殊任務的,沒有現存的訓練教材,也沒有懂國際儀仗禮儀和富有訓練經驗的教官,包括營長王立堂,教導員翟白元在內誰也沒有見過迎接外賓的禮儀場合。
王立堂給公安部寫報告,請求外調教官幫助儀仗營抓訓練,不然難以走上閱兵場。
公安部從沈陽步校選調了宋薈等三名隊列動作比較好的幹部任儀仗營參謀,主抓動作訓練。
但他們也隻執行過澤登巴爾來訪時的儀仗任務,當時的儀仗遠不能代表三軍的形象和國家的尊嚴。因此,這些教官對抓好新中國第一支儀仗隊的儀仗訓練,也缺乏足夠的底氣。
在此緊迫之際,外交部想起了蘇聯“老大哥”,建國之初,毛澤東、周恩來都出訪過蘇聯,檢閱過蘇聯紅軍的儀仗隊,中國的外交司禮程序與模式也都首先想到學習蘇聯的。
外交部為儀仗營找來了蘇聯紅軍儀仗隊受閱的電影、圖片和文字資料,這些東西雖然為新誕生的儀仗營帶來了一定的依據,但畢竟已經跨越了國界,接受和吸收都需要一個過程。
外交部還請來了蘇聯儀仗訓練專家。他們都是極其負責任的,一心想把中國的儀仗營訓練成蘇式的三軍儀仗隊。
但是,效果卻並不明顯。這是因為,中國人沒有蘇聯人個頭高,按蘇聯訓練模式擺臂高,步伐大,走起來很別扭,看上去也不美觀。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中國軍人的槍幾十年來都一直是托在右肩上,走起路來自然美觀而且方便,而蘇聯教官卻一定要儀仗隊員們把槍托在左肩上,不僅別扭而且又和全軍的托槍動作相反。這樣訓練下去,儀仗隊就無法代表三軍的形象。
王立堂看不下去了,他向蘇聯專家提出來更改動作規定,蘇聯專家搖搖頭,他們說:“我們的教學是按大綱進行的,完全符合規範,不能更改。”
王立堂沒有當場再堅持,而是向中央作了反映。
周恩來很快作出指示:
要從我軍實際出發,形成中國儀仗隊的特色,不要一味地學習外國。
王立堂、翟白元、劉玉明心裏有了底,他們背著蘇聯專家開始研究中國特色的儀仗動作訓練方案,一邊形成理論教程,一邊組織人探索動作規範。
蘇聯後來看到不是按他們的方法訓練,他們無可奈何地撤走了。
1953年11月12日,朝鮮首相金日成來華訪問,新組建的中國儀仗隊迎來建隊後第一位外國元首。
1953年11月7日,金日成訪問中國,剛到丹東便與北京的毛澤東通了話。
毛澤東在電話中幽默地對金日成說:“你等著,我派儀仗隊去迎接你,要按國際禮儀辦!”
一天後,一隊儀仗兵齊刷刷地站到了他的麵前。這些挺拔威武的戰士,像朝鮮戰場上的誌願軍戰士一樣,顯示出中國軍隊的強大氣勢。
11月的丹東,天寒地凍。戰士們裏麵穿著皮背心,外邊穿著皮大衣,再套呢子大衣。可是,仍然難禦關外的風寒,足登翻毛皮鞋,就像光著腳板一樣冷。
盡管如此,儀仗隊的官兵們仍以最高儀仗禮節,一絲不苟地為金日成首相做了表演。依照不同規格進行訓練
新中國有了自己的儀仗隊,先後由師警衛營、儀仗營、獨立儀仗營、儀仗隊演變而成,主要執行國家重要儀仗司禮,殯儀葬禮,大型閱兵,軍事演習,軍事表演,重大活動執勤以及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出警衛任務等。
三軍儀仗隊在執行不同的儀仗任務中有著不同的規格。
國家級的三軍儀仗隊,由151人組成,主要用於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如主席、總統來訪時的檢閱。
軍隊級的三軍儀仗隊,由127人組成,主要用於軍隊的高級將領,如總長、國防部長等來訪時的檢閱。
單軍種儀仗隊,由101人組成,主要用於軍種司令,如空軍司令、海軍司令等來訪時檢閱。
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根據來訪者的規格臨時確定。
一般執行儀仗任務,都是由外交部門禮賓司提前一個星期通知儀仗隊,告知來訪者的國籍、職務、姓名,給執行隊長擬好報告詞。
每次執行任務都由外交部派出專車,把儀仗隊受閱人員接到檢閱地點,一般都是提前一兩個小時到達,以便受閱人員熟悉地形環境和提前演練。
不管是在什麼背景下和氣候中,儀仗司禮雷打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