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頭的棱形矛尖比以前拉長,勻稱美觀。矛頭的材料改為可鍍型吹塑製作,比老式軍旗減輕了220克。
此外,為使五角星和“八一”字樣更為威武、壯觀、光彩奪目,新式軍旗改用蘇繡,由蘇州刺繡廠濮蔚蘭等12名女工精心刺繡而成。
通過集合最精尖的力量,由總後三五四三工廠、上海第一綢緞染廠、蘇州花邊廠、蘇州刺繡廠、九江鋼管廠等單位聯合製作。
新軍旗樣式美觀,質地良好,工藝精美,展現了我軍新時期的精神風貌。
1992年10月1日,三軍儀仗隊正式啟用新式軍種軍旗。
1993年5月5日,總參謀部、總後勤部規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外開放部隊,在執行外事司禮任務時使用本級軍種軍旗。隨時代變化的儀仗禮服
1992年9月30日,《解放軍報》頭版報道:
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署命令:三軍儀仗隊從10月1日起換著新式禮服……三軍儀仗隊將以新的風采展示國威軍威,這對提高我國我軍的國際聲譽有著重要意義……
每一位來訪的外國元首,踏上紅地毯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
這支隊伍在帶給他們非凡氣質的同時,也以一次次儀仗隊禮服的變遷,見證著人民軍隊進步與發展的嶄新風貌。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之日,許多國家宣布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
10月16日,我國迎來了第一位外賓,就是蘇聯駐華大使羅申。羅申要正式向毛澤東遞交國書,中央確定用儀仗隊和軍樂隊舉行歡迎儀式。
當時將組建儀仗隊迎賓的任務交給了公安警衛師警衛營。由於時間緊,臨時組建的儀仗隊來不及做禮服,在歡迎羅申大使時,為了顯示儀仗隊威武雄壯,決定上身著繳獲的日軍呢料軍衣,下著馬褲,腳穿馬靴,頭戴鋼盔,手持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槍。
盡管著裝都是繳獲而來的,但隊員們的動作整齊,精神飽滿,任務完成得十分順利。
1952年3月,周恩來按照毛澤東的指示,決定在中央警衛隊中選調一批骨幹迅速組建中國儀仗隊。
1953年6月29日,公安部隊首長簽署命令,抽調公安警衛師警衛營和第二團三營組建儀仗隊,並在各野戰部隊中挑選儀仗隊員,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
儀仗隊成立之初,正是新中國誕生不久的困難時期。盡管戰士們都是來自全軍的優秀骨幹,但儀仗隊的服裝卻與其他部隊無異,衣服布料為棉平布,顏色為草綠色,左胸佩戴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的胸章,儀仗用槍為蘇式762步槍。
1956年9月30日,時值國慶節前夕,北京披上了節日的盛裝,首都機場到中南海的路上,幾十萬群眾夾道歡迎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
在隊伍的盡頭,身著新式禮服的三軍儀仗隊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威武。
歡迎儀式開始後,蘇加諾總統在毛澤東的陪同下,檢閱了著新裝的陸海空三軍儀仗隊。這是儀仗隊曆史上第一次統一著禮服。
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軍銜製,全軍軍服也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設禮服、常服,簡稱55式軍服。
55式軍服,突破了我軍單一製式軍服的曆史。儀仗隊就是從這次軍服調整開始穿著禮服的,其樣式為當時的軍官禮服。
在這次軍服換裝中,儀仗隊也由原來迎接外國元首隻是陸軍儀仗隊改為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儀仗隊著裝也由陸軍軍服改為陸、海、空三種軍服。
1965年6月1日,隨著我軍軍銜製的取消,儀仗隊禮服也即廢止,改為統一著三軍常服,幹部為上下四挖袋,戰士為兩胸袋,軍服上佩戴著紅領章、紅帽徽。
三軍儀仗隊在經曆了第一個10年禮服時期後,迎來的卻是長達近20年的沒有禮服穿的時代。
在沒有禮服的日子裏,三軍儀仗隊就連常服也很難保障,甚至在最困難的時期,總後對儀仗隊也無力特殊關照,衣服均由儀仗隊自己調整。
全軍統一配發的每年兩套服裝對這些超強度訓練的儀仗隊員來說根本無法保障。這樣一來,操場上的儀仗隊員隻好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訓練,到檢閱場上,才舍得穿上新一點的衣服。
1972年2月21日,儀仗隊經曆了國際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迎接第一個踏上新中國國土的美國總統尼克鬆。
在尼克鬆訪華的接待籌備工作中,有關負責人向周恩來請示:三軍儀仗隊300餘人的服裝是否新做?周恩來同意了。
這樣,當尼克鬆走下飛機,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他所從未見過的,也是我國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的371人的儀仗隊伍。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門打開,黨和國家及軍隊領導人不斷出現在世界禮賓場上,檢閱他國的儀仗隊。比較之下,他們都感到“我國儀仗隊的服裝還可作些改進”。
1983年7月,總後有關部門傳達軍委領導的指示:
儀仗隊服裝不夠威武,要更威武雄壯一些;軍旗大方一點,研究改進一下,平時穿得破了,該換的換下來。
1983年8月1日,三軍儀仗隊正式配發新式禮賓服。從此也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服裝改革的序幕。
伴隨當時的服裝改革,陸、空軍儀仗隊隊員戴大簷帽;海軍戰士戴水兵帽,幹部戴大簷帽。帽頂和帽牆有標誌軍種的牙線和帽牆絲帶。
三軍的帽徽均為圓形,正中有“八一”字樣的五星,外圍是麥穗和齒輪,海、空軍分別加襯鐵錨和飛翅圖案。陸、空軍禮賓服上衣為立翻領,袖頭外側有標誌軍種的牙線和兩道黃線。
海軍戰士著披肩式水兵服。海軍幹部服與陸、空軍相同。三軍禮賓服褲中縫處均有標誌軍種的牙線和兩道黃線。
儀仗隊禮賓服陸軍為棕綠色;空軍上衣為棕綠色,軍褲為藏青色;海軍上衣為白色,軍褲為藏青色。三軍儀仗隊員均佩戴肩章。
新式服裝用料是毛滌混紡凡爾丁。改革後的服裝莊重、樸素、大方,符合我國的民族習慣和我軍的傳統。
改革後的禮服,盡管新添了服飾、褲腿裝飾線等,禮服也比較漂亮,但仍跟不上儀禮發展的步伐。
1987年,軍委領導考慮到新形勢下的外交需要,再次要求總後對禮服進行改革,但這次改革後的禮服試穿不久,便被淘汰了。
根據軍委首長的指示,總後某科研所開始了對新式儀仗禮服的再一次改革。
1992年10月1日,三軍儀仗隊換著新式禮服。這是三軍儀仗隊第四次禮服改革。
新改革的禮服不僅第一次脫離了當時現行軍服的樣式,顏色也由原來的3種改為6種,區分了軍種,結束了陸海空軍混色的模式,同時提高了主料的檔次。
瑞典武裝部隊總司令本特·古斯塔夫鬆上將和夫人一行在檢閱了三軍儀仗隊後,他們感慨地說:“唔,你們的打扮太迷人了!你們的表演太精彩了!我非常地高興!”
執行隊長於祥傑說:“謝謝將軍閣下的鼓勵,歡迎您到我們國家來。”
在軍事博物館的塑像下,本特·古斯塔夫鬆再次叫住執行隊長於祥傑,他說:“我有個小小的紀念品,送給執行官做個紀念,以表達我對你和你的儀仗隊的謝意。”
說完,本特·古斯塔夫鬆將一把精致的小寶劍親手交給於祥傑。
於祥傑再次與本特·古斯塔夫鬆緊緊握手說:“謝謝將軍!”
中國走進新世紀,三軍儀仗隊禮服改革也走進了新的世紀。
2007年7月3日,全軍軍服調整改革工作會議暨新式服裝發放儀式在首都北京隆重舉行。三軍儀仗隊身著新式禮服、高擎著八一軍旗走在13支新式服裝展示方隊的最前列。
新式儀仗禮賓服,既與07式軍官禮服保持了基本統一,又凸現了儀仗禮賓服的特點,與舊式禮服相比,更是脫胎換骨般的改進。
與普通軍服一樣,儀仗禮服的顏色也進行了調整。
陸軍由過去的棕綠色改為鬆枝綠,既保持了我軍傳統的綠色,又加入了紅軍、八路軍軍服的顏色。海軍和空軍的軍服顏色改動較小,分別由藏青、藍灰加深為深藏青、深藍灰,使三軍色調更加協調。
同新軍服一樣,儀仗禮服整體上還是傳承了解放軍“紅”的元素,包括帽徽、臂章、國防服役章等多處都有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