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介
1
第一章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介
《大乘百法明門論》全一卷,屬印度佛教大乘宗經論部。又稱
《大乘百法明門論略錄》、《百法明門論》、《百法論》、《略陳名數
論》。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大師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係摘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之百法名數,為法相唯識宗所依
之重要論典之一。欲研究唯識學,必以此論為基礎,其所闡明的佛
學理論都是學習大乘佛法所應該知道的知識。佛教的流傳,因眾生
的根機不同,所理解佛法的義理各異,故爾論師造論立說,擇其對
象而有針對性。《百法明門論》是在印度佛教唯識學特別興盛發達
的時期所造,因此它是屬於瑜伽行學派的一部著名論著。全文不
長,茲錄於下:
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為無
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
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
為法。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
百法明門論講析
2
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
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
那識。八、阿賴耶識。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
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
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三)受。
(四)想。(五)思。
二、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念。
(四)三摩地。(五)慧。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三)慚。
(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八)
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四、煩惱六者: (一)貪。(二)嗔。(三)慢。
(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
五、隨煩惱二十:(一)忿。(二)恨。(三)惱。
(四)覆。(五)誑。(六)諂。(七) 。(八)害。
(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
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
沉。(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
(二十)散亂。
六、不定四者: (一)睡眠。(二)惡作。(三)
尋。(四)伺。
第一章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介
3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
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
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
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
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
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無常。
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
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時。二十二、數。
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無為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為。二、
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無為。五、想
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
法無我。
本論有“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之語,乃說明一切法即“五
位百法”,次舉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而闡述一切法無我之理,以
為本論之主要旨趣。蓋《俱舍論》立“五位七十五法”之說,而僅
論及補特伽羅無我之理,是猶妄計心外有實法;唯識學則闡明百法
皆不離識、實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實法,是為唯識證理之門。
有關本論之著作者,《至元法寶勘同錄》卷九謂係提婆菩薩;西藏譯
本則舉出護法《藏文Dpal-ldan-chos-skyon》之名。但學術界和
佛教界一般都認為是印度瑜伽行派的創始人之一的世親所造。
百法明門論講析
4
一 論主簡介
世親菩薩,梵名Vasubandhu,音譯為婆藪豆、筏蘇豆、
筏蘇畔徒、婆蘇頭、婆修頭。意譯作世親,又作天親。公元
4—5世紀時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人,乃國師婆羅門屍
迦第二子。與其兄無著菩薩(梵名Asanga)初於薩婆多部(有部)
出家,無著直入大乘,世親菩薩欲入經量部,立誌改善有部教義,
遂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毗婆沙論》。四年後歸國,為眾講《大
毗婆沙論》,並作《阿毗達磨俱舍論》。世親菩薩初抨擊大乘佛教,
謂大乘佛教非佛所說。後其兄無著菩薩,派遣一人,到世親那裏
說:“你的兄長病重,想見你一麵。快去!”於是世親菩薩即隨來人
一道,往見無著菩薩。無著對世親說: “因為你不信大乘,並且常
常毀謗大乘,以此惡業,必定永遠沉淪於惡道之中,我正為你的生
命不能保全,感到憂愁苦惱而生病!”
世親菩薩即請兄長開示大乘佛法,由於他睿智聰慧,博學多
聞,才神!朗,無以儔匹,聽無著菩薩方便開示始悟大乘之理,轉
而信奉、弘揚大乘要義。世親菩薩廣造諸論以釋大乘經,其論著與
注釋之典籍甚多,據傳有大乘論五百部,合以前所造之小乘論五百
部,共為一千部,時人稱之為“千部論主”,奠定大乘佛教瑜伽行
學派之基礎。其重要的著作除本論之外,有《俱舍論》三十卷、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十地經論》十二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論》、《廣百論》、《菩提心論》、《三十唯識論頌》、《無量壽經優波提
舍》等四十多種。
但據現代學者考證,著《俱舍論》之世親與無著之弟世親,為
第一章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介
5
同名之二人,前者為說一切有部之論師(稱“新世親”),後者為瑜
伽行學派之論師(稱“古世親”)。曆來將二人混同之原因,係因真
諦所譯《婆藪豆法師傳》之記載,該書以兩人為一人,其中間部
分主要為新世親之資料,前後部分則為古世親之資料。古世親即富
婁沙富羅城屍迦之子,無著之弟,出家後初學說一切有部之學,
後轉習大乘,其年代應在公元320—380年頃。新世親之出生地不
詳,曾以佛陀蜜多羅為師,屬於有部,然又傾向經量部;據傳說,
甚受正勤曰王及太子婆羅底也(梵名Blditya)禮遇。其年代
約在公元400—480年間。《俱舍論》、《七十真實論》等書均為新世
親所著。
二 譯者簡介
《百法明門論》的譯者為玄奘(602?—664)大師,是唐代的
高僧。他的弟子窺基大師,為我國法相唯識宗的創建人。玄奘大師
是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人,俗姓陳,名"。世稱唐三藏,意
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為我國傑出之翻譯
家,四大譯師之一。其兄先出家於洛陽淨土寺,法號長捷。師自幼
從兄誦習經典,亦嫻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612),洛陽度僧
時,大理卿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眾,賢其器宇,破格以
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師乃與兄共居淨土寺,就慧景法師聽《涅
經》,從嚴法師受《攝大乘論》。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兄入
蜀。時因戰亂,關中及京師的大德相率去蜀,成都已經成為當時佛
教的中心。玄奘大師在成都從道基、寶暹、道振等就學《攝論》、
《毗曇》及《發智論》等。於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學律
百法明門論講析
6
部。後離蜀出遊荊、趙、隴諸地,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嶽學
《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因慨歎眾師所論不一,
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遊天竺,以問惑辨疑。於貞
觀三年(629,一說為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曆盡艱難,經
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今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路,經
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跡,迤邐南
行,至摩揭陀國。時為師三十歲,入那爛陀寺,投戒賢論師門下。
根據《相宗史傳略錄》載,戒賢論師當時已年高達106歲,大
眾尊敬而稱之為“正法藏”。玄奘因慕其德學而隨眾入謁,戒賢問
其從何來,玄奘告之從支那國來,欲學《瑜伽師地》等論。戒賢聽
後,竟然啼泣不已,命弟子覺賢為說往事。覺賢說: “三年前,戒
賢論師身患重病,每次病發之時,身如刀割,痛苦萬分,因而厭惡
此色身,竟想絕食自盡。可是,當夜夢中,有一金色人前來告知:
‘因你過去世中曾作國王,多害物命,所以招此苦報。應懺悔業障,
安忍受苦。現有支那國的一位僧人,想來拜你為師,研習佛法,已
在半路之上,三年之後,就會抵達。你法施方便,使他將佛法弘揚
下去,你的罪業自然消滅。我乃曼殊室利,今見你不為眾生利益,
空欲舍身,特來相勸。”覺賢說出這段因緣後,戒賢論師問玄奘大
師路程經曆,屈指算來,正好三年,竟與夢境相符,百感交集,欣
然收下玄奘。
玄奘在戒賢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
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
論》、《百論》等,鑽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後,遍遊五天竺,曆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