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比賽時,男子第一項參賽項目恰恰是中國水平最差的鞍馬,由於技術水平比較低,中國的第一個運動員剛剛上馬就掉了下來,結果致使士氣大挫。
到了比賽跳馬時,中國運動員做完運動落地後,卻繼續前衝,結果掉到了比賽台下。
而最令中國運動員難堪的是,在比賽吊環時,中國選手開始做動作了,一位外國裁判卻低下頭開汽水瓶蓋,當這位裁判開始喝汽水時,才發現中國運動員的動作已經做完了。於是,這位裁判就隨便給了一個“8”分,並不把中國選手當回事。
另外,還有一些外國裁判員在中國運動員比賽時,卻掉頭去看正在比賽其他項目的外國的運動員,而到打分時,隻隨便給中國運動員一個分便算完了。
中國體操運動員們受到國際體育界這樣的冷眼,內心極為悲憤,他們含淚宣誓道:
不為國爭光,死不瞑目!這一代不行,下一代接著幹!
後來,賀龍便用這些事例來教育運動員。他說:
軟弱,就會被外國人瞧不起。你們一方麵要臥薪嚐膽,刻苦鍛煉;一方麵要敢於和外國強手較量,奪取勝利。
此後,一大批體育健兒紛紛奮起響應賀龍的號召,刻苦鍛煉,為雪前恥萬苦不怨。
1959年,我國選手容國團參加第二十五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這一次的男子單打比賽中,容國團為中國奪取了第一個世界冠軍。
也就是在這一年,中國在國際比賽中連克強隊:足球勝了匈牙利二隊;男籃贏了歐洲冠軍捷克斯洛伐克隊。
對於這樣的好消息,賀龍得知為之一振。他不但及時表彰取得勝利的運動員,而且還號召運動員繼續向世界紀錄衝刺。
賀龍雖然要求運動員在國內國際比賽中好強爭勝,但他絕不一味要求運動員隻準贏不準輸。
賀龍認為:
勝敗乃兵家常事,比賽有贏有輸,不能僅以勝敗論英雄;但是,不論輸贏,都要“打”出中華民族的精神,“打”出自己的風格。
也就是說,隻要運動員打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發揮了現有的最高水平,但由於技術實力不敵對手,即使是失敗,那也是無可非議的事情;相反,盡管運動員打敗了對手,但風格不好,也不能算作是勝利,反而應該受到批評。
這就是賀龍常講的:
輸球不能輸人;贏球還要贏人。
對此,賀龍也是說到做到的。對於參加國際比賽的運動員回國後,無論輸贏,賀龍都一視同仁,熱情接待。
對此,有些一時失利的運動員,麵對賀老總如此真摯的情感,都感動得流下眼淚。
1965年5月,賀龍對黑龍江省體育工作的指示中說:
要打出風格,打出水平。打出什麼風格,要打出中國的風格;打出什麼水平?世界水平。
此外,賀龍還在賽前動員運動員們說:
隻要你們打出了風格,打出了水平,贏了算你們的;輸了算我賀龍的。
對於“打出風格,打出水平”這一句話,賀龍是從《北京晚報》上讀到的。
當時,賀龍看到這一句話,便立即從中發現了深刻的內涵,並把它作為明確的口號,在體育界大力倡導。
這句口號的產生,還是在迎接第二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之時,由女運動員胡克明接受《北京晚報》記者采訪時說出的。那時,她說:
我自己的打算是要打出風格,打出水平。
這兩句簡單而純樸的話,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有的人還認為這兩句話是消極保守的,而且沒有明確的求勝目標。
但是,當周恩來聽到賀龍說出這句話後,也非常讚賞這一口號。
從此,“打出風格,打出水平”的口號,便成為全國體育運動的行動指南,成為中國體育界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
此外,賀龍還要求每一名中國運動員參加運動會要遵守紀律,不要打架鬧事,指出“這是國家文明的表現。”
賀龍說:
發揚高尚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發揚勇敢頑強、團結友愛、勝不驕、敗不餒的新的體育道德作風。
在周恩來和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倡導下,中國體育界樹立起了社會主義國家應有的體育道德。
隨後,由於國際體育交往的增多,賀龍和周恩來、陳毅共同製定了參加國際比賽的16字要求:
加強團結,增進友誼,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在這個精神的指示下,中國體育運動員在曆次國際比賽中,都以良好的風尚,贏得了各國運動員和觀眾的歡迎與讚譽。
賀龍提出體育訓練原則
1963年12月30日,賀龍在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授獎會上說:
運動員要勤學苦練,流血流汗,不要偷懶,要找竅門……
運動量要加大才行。要學日本隊的戰鬥精神,士氣旺盛要學朝鮮。還要學解放軍,解放軍是任何仗都能打,任何苦都能吃,任何困難都能克服的。
多年來,賀龍一直在運動訓練、比賽的方針、原則和戰略戰術上,潛心研究,從各運動隊的實踐中,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豐富的經驗,不僅充盈了運動技術理論的寶庫,也使得教練員和運動員的技術與素質有所提高。
賀龍主張運動訓練的難度要大幅度地超過比賽的難度,才能使運動員在比賽時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水平。
而且,賀龍和體育界人士還把人民解放軍進行軍事訓練時總結出的“三從”原則,即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再加上“大運動量訓練”,歸結為“三從一大”,並運用於運動員的基礎訓練和專項訓練上,結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1965年,賀龍在第二屆全國運動會籌委會上,一再強調說:
田徑是體育運動的基礎,要當個重點抓。
其實,早在1958年10月24日,賀龍接見山西省體育工作者時就講道:
田徑是基礎,各種體育運動都離不開田徑。普及田徑,不受場地限製,馬路可以跑,山溝可以跑……到處可以鍛煉,什麼人都可以參加,所以也容易普及。要打敗美國,必須先抓田徑。
由於新中國田徑運動的基礎很差,體育基礎科學和運動訓練的先進科學方法還沒有建立,教練員的經驗是非常缺乏的,因此在很多問題上都得益於賀龍的建議和指導。
比如,在1959年1月20日,賀龍對上海體育工作者說:
百米,一秒鍾能跑幾步,是可以計算出來的。然後再給運動員講清楚如何練。
跑跳,過去有很多辦法,如綁沙袋等,我們要研究。
跑百米的,要跑300米;跑萬米的,要跑15000米;跑馬拉鬆的,要多跑幾公裏。這樣,才能最後衝刺。
此外,他們還共同總結出了“三不怕”和“五過硬”的口號。
這“三不怕”是指:不怕苦、不怕難、不怕傷;“五過硬”是指:思想過硬、身體過硬、技術過硬、訓練過硬、比賽過硬。
對此,西南軍區“戰鬥”體工隊的著名女運動員陳正繡,認真地按照賀龍的建議苦練,她在訓練時,經常是和隊友們在雙腿上綁沙袋,在訓練過程中她從不叫苦叫累,摔倒了,她起來打打身上的土,又接著訓練。同時,她還結合著其他方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