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在政治方麵的成就,是體現了開明執政的理念,為後世行政提供了典範。
以“資治”為宗旨的中國傳統政治史觀,將“文景之治”看作典型的“盛世”。人們在文景時代發現政治榜樣,汲取政治營養,尋求政治啟示。“文景之治”已經成為一個特殊的政治文化符號,代表著中國古代政治的理性的一免,進步的一麵,成功的一麵。
漢景帝後元三年(前141)春正月甲子日,這位曆史上著名的帝王在四十七歲的壯年逝世。
漢景帝十六歲的兒子,在十天之前剛剛行完男子成人之禮冠禮,標誌已經成年的劉徹,當天即皇帝位,這就是漢武帝。
九天之後,二月癸酉,葬孝景皇帝於陽陵。
在漢景帝統治的晚期,漢王朝管理的地方,大致與秦帝國的疆域相當,東至海濱,北抵長城,西邊據有今寧夏、隴東、成都平原,南邊的影響到達今廣東。總麵積大約310多萬平方公裏。由於閩越國、南越國的存在,以及25個諸侯國具有合法的獨立性和一定的政治經濟實力,晚年漢景帝能夠直接控製的地方,相當於今陝西、甘肅東部、四川東部、重慶、河南大部、湖北大部、山西大部、湖南西部,河北北部、遼寧中部和西部、浙江大部以及江蘇的一部分、安徽的一部分、和山東的一部分。其麵積,大約204萬平方公裏。也就是說,當時漢景帝能夠實際控製的地區,大致隻有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的五分之一稍多一些。
這就是等待漢武帝出場的舞台。
當時,在漢王朝管轄地區生活的人口有多少呢?
據梁啟超估計,不包括南越國和東越國,漢初人口不過600萬左右。這一數字,看來是不準確的。
根據許多人口史學者的分析,包括各諸侯國的人口在內,西漢王朝初年的總人口大致在1800萬左右。如果按照許多學者讚同的這一時期人口年均增長率為8‰左右的數據估算,則漢武帝即位前後,人口總數應當在3045萬以上。如果按照有的學者估計的人口年均增長率為10‰左右計算,那麼,當時的人口可以達到3741萬。有的學者推算,在漢武帝即位6年之後的元光元年(前134),全國人口大約為3700萬。
我們對漢武帝時代的曆史文化進行分析,不能離開人口數字這一基本國情。當時的國土資源,還沒有承受過度的人口壓力。農耕業的發展,還有相當寬廣的空間。
漢景帝留給漢武帝的國家,隻有有限的國土和有限的人口,然而卻確定了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可觀的經濟條件,具備了向上發展的良好基礎。
文景時代,政府勸勉民眾努力農耕,統治集團上層又注意以自我行為的約束樹立較好的道德標範,一些有利於社會發展的製度建立起來,對後世形成了規範性的影響。漢景帝管理天下,正如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說的“諸侯驕恣,吳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
“大安殷富”的說法,比較真切地反映了當時天下的形勢。《史記·酷吏列傳》裏還可以看到儒生狄山對漢景帝後期形勢的評論,他說:“吳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實。”說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後,直到漢景帝逝世,沒有大的戰爭,以致天下富足殷實。
宋代曆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敘述到漢武帝登基這段曆史時,引錄了班固在《漢書·景帝紀》篇末的一段讚語:“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軌不勝。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他說,戰國秦以來,政治敗敝,不能安定。漢王朝建立之後,改良行政,減輕民眾的負擔。漢文帝又特別恭儉,漢景帝繼承了這一政治風格,五六十年之間,社會文化麵貌有所改善,社會道德水準得以提升。人們評價周代曆史,稱頌“成康”之世,評價漢代曆史,讚美“文景”之治,是因為當時政治最為完善的緣故。司馬光在記錄漢武帝登基之後就引了這段話,用意是向讀者介紹這位年輕的帝王接過了怎樣一個天下。
文景留給漢武帝的遺產,表現在經濟方麵,是“大安殷富”、“天下富實”的國家。荀悅《漢紀》在關於漢文帝二年史事的記述中,引錄了晁錯這樣的話:現今農夫五口之家,其直接勞作者不過二人,其能夠耕作的田地不過百畝,百畝農田收益的穀物,不過三百石。有的學者根據這段話推斷,當時農業生產的水平,糧食畝產折合今天的計量標準,達到每畝收獲小米281市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