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決策籌建

●毛澤東高興地連聲對身邊的同誌說:“鞍山出了鋼材,還要出人才。”

●朱德對參加會議的鞍鋼代表說:“鋼鐵工業是一切工業的骨幹,我們首先要把東北的鋼鐵工業建設起來,發展東北也是為了全國。”

●李富春在全國政協會議上說:“到1953年,我們修建鐵路的鋼軌,就可以完全由自己解決了。”

● 決策籌建

共和國故事·強國之舉鞍山鋼鐵廠迎來解放

1948年2月19日,農曆正月初十,初春的鞍山依然冰天雪地,滴水成冰。

然而,此時的鞍山市民卻都感到心裏暖洋洋的,他們紛紛衝到屋外,高聲歡呼。

對於鞍山人來說,這一天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鞍山迎來了解放。

也是在這一天,鞍鋼也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鞍鋼的解放,使人民政權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大型鋼鐵廠,這對於處在解放戰爭中的人民政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原來,自從人類進人鐵器時代以來,鋼鐵業是否發達,一直是衡量世界各國經濟實力的一個重要標誌。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很早就掌握冶鐵技術,並且是首先使用鑄鐵和用生鐵煉鋼的文明大國,鋼鐵生產曾在世界範圍內長期處於領先的地位。

但到了近代,卻因內憂外患而停滯不前,中國近代的鋼鐵工業始於1880年張之洞興辦的漢陽鐵廠。

舊中國鋼鐵工業基礎薄弱,生產能力低下,產鋼最多的一年,產量也隻有923萬噸。

多少仁人誌士,為了振興中華勤學苦讀,有的遠涉重洋,去西方學習礦冶技術,但是他們“立誌礦冶,實業救國”的苦心,在舊中國隻不過是一種夢想。

鞍山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冶鐵業具有悠久的曆史。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裏的人們已能生產和使用鐵器。兩宋時期,鞍山地區的冶鐵業盛極一時,有“遼東鎮鐵,天下第一”的美譽。

到了近代,日本帝國主義覬覦鞍山地區豐富的礦藏,利用各種手段攫取了鞍山地區礦產資源的開采特權。

1916年,由滿鐵全額出資成立“振興鐵礦無限公司”,1918年正式成立了“鞍山製鐵所”,1933年又成立了“昭和製鋼所”。

侵華期間,日本帝國主義瘋狂掠奪鞍山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殘酷壓迫和剝削中國人民,從1918年到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僅在鞍山地區就掠奪鋼鐵等戰略物資1000多萬噸,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和損失。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由於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在國民黨接收鞍鋼的22個月裏,僅生產鋼9000噸。

一唱雄雞天下白。1948年2月,鞍鋼迎來了解放。但是,由於戰爭的破壞,此時的鞍鋼廠區,已是千瘡百孔,滿目淒涼,到處是殘垣斷壁,蔓草叢生,整個鞍鋼,已經沒有一台能夠轉動的機器了。

麵對人民政府提出恢複鞍鋼的決議,當時尚未遣返回國的原昭和製鋼所理事瀨尾不無嘲諷地說:“恢複鞍鋼,談何容易,需要美國的資金、設備,日本的技術和20年的時間,而現在你們一無所有,隻好在這裏種高粱吧。”

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當家作主的鞍鋼廣大職工,以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業績粉碎了帝國主義的預言。

鞍山解放後,中共中央指出:

鞍鋼的規模很大,工人眾多,要迅速恢複,投入生產,支援解放戰爭。

1948年4月和7月,毛澤東兩次給東北局發電報,要求必須保護好鞍鋼的工程技術人員,做好留用技術人員的工作,不能以“俘虜”對待。

1948年12月26日,鞍山鋼鐵公司正式成立,翻身解改的鋼鐵工人,以極大的革命熱情和生產積極性,投入到修複鞍鋼的熱潮中。

麵對困難,鋼鐵建設者們堅決按照毛澤東同誌和黨中央的戰略決策,抓住重點,先從鞍鋼著手,恢複東北工業,新中國學習工業管理的工作也先從這裏開始。

在當時,東北工業部處以上幹部都要深入到鞍鋼的工廠、礦山。從采礦、選礦、燒結、焦化、煉鐵,到煉鋼、軋鋼等生產工序,一個一個看,一個一個聽,從頭到尾,向內行學習,向專家技術人員請教,包括原國民黨資源委員會中的專家以及尚留在鞍鋼的幾位日本技術人員請教。

在此期間,鋼鐵建設者們上午實地觀摩考察,下午聽技術人員講課。一邊學習,一邊了解情況,一邊研究恢複生產的方案。

1949年7月9日,鞍鋼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典禮。開工後,以飛濺的鋼花和鐵水,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毛澤東知道這個消息後,他很高興,立即委派李富春代表黨中央到鞍鋼親送錦旗,以示祝賀。錦旗上毛澤東親筆寫著8個大字:

為工業中國而鬥爭

從此,鞍鋼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不斷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業績。中央支持三大工程開工